快舟一號甲首次同天兩次發射 發射間隔僅6小時創新紀錄
新京報訊(記者 陸一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宣布,12月7日16時52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中心成功發射,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將“和德二號”A/B衛星、天儀16/17衛星、天啟四號A/B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當日上午10時55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同樣在太原衛星中心將“吉林一號”高分02B衛星發射升空。
![](http://pics5.baidu.com/feed/78310a55b319ebc4a282f89fd2d513f91f171632.jpeg?token=c0b202cbd9c9012775ce9a708f8eec59&s=0AB0ED075889F50953C4CDE10300E0B1)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中心一天內兩度發射,成為我國首次有同一型號火箭在同一發射場上同一天發射,且兩次發射相隔僅6小時,創新中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該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三江集團所屬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具有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發射成本低等特點,主要為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
快舟一號甲雖然擁有“國家隊”背景,但實行市場化運營,其定位是為國內的商業衛星公司提供發射任務。2016年2月,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次年完成A輪融資,共有8位外部股東入股。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曹夢早前在2019小蠻腰科技大會上透露,目前已簽約快舟一號甲發射服務十余發,正在陸續進行履約。
快舟一號甲此次搭載的和德二號A/B衛星是“天行者”星座首批業務星,由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制,主要為全球用戶提供環境感知、物資監管、應急通信增強、全球船舶和航空器信息采集等服務。
天啟四號A/B衛星是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的低軌物聯網衛星,衛星入軌后,將實現5星組網運行,為政府、行業等用戶提供全球物聯網數據傳輸和應急通信、物資跟蹤及態勢感知等服務。
天儀研究院方面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此次發射升空的天儀16/17雙星為天儀研究院基于敏捷制造與快速應用模式自主研制的兩顆中分辨率微納遙感衛星,主要用于開展災害應急監測、海洋海事應用、農業遙感服務、極地環境監測等衛星數據應用。目前天儀研究院已有18顆衛星發射。
![](http://pics6.baidu.com/feed/4610b912c8fcc3ce592cf880c2b60a8dd63f2089.jpeg?token=6f70ad282aff68c615be18f73fb25a9f&s=BFB01F8D8A5236DA1418540C0300E0E1)
記者觀察:民營火箭公司涉足衛星生意成新趨勢?
據未來宇航研究院今年發布的《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融資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至少發生36筆投融資交易,其中三分之一屬于天使輪及種子輪投資。
不過2019年宣布成功融資的企業大幅減少,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銀河航天、微納星空、國星宇航、千尋位置等商業衛星公司獲得融資外,民營火箭企業未再有融資消息。
盡管融資潮不再,但今年國內商業航天行業仍有一些新亮點,比如今年7月25日,星際榮耀團隊的雙曲線一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首型首飛任務,順利將衛星入軌,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首次成功入軌發射。
此外,近期民營火箭企業與衛星企業互動頻繁,甚至有民營火箭開始涉足衛星生意。12月4日,藍箭航天與天儀研究院簽署朱雀二號首個國內搭載發射服務合同,前者自主研發的朱雀二號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將為天儀研究院自研的多顆衛星提供發射服務。
其后在12月6日,民營火箭企業零壹空間宣布公司在過去半年里與國內外相關衛星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共同拓展衛星應用業務,例如與重慶兩江新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簽訂兩江新區區縣“一張圖綜合監管平臺”遙感影像項目。
零壹空間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與零壹合作的衛星公司有長光衛星、歐科微、零重力、天儀、OHB、Open Cosmos、GOMSPACE等。
民營火箭公司跨界做衛星生意并不罕見,美國著名民營火箭企業Space X正是這方面的始祖,其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提出要在5年內發射1.2萬顆衛星(后來計劃再增加3萬顆)搭建全球衛星通信網絡,并將這一項目命名為“星鏈計劃”。
由于Space X掌握火箭重復回收技術,這讓衛星的發射成本大大降低,“星鏈計劃”目前已經成功發射兩批共120顆衛星,在12月初完成國際太空站貨運補給任務后,Space X計劃在年底前再發射60顆衛星。
新京報記者 陸一夫 編輯 任婉晴 校對 劉軍
相關搜索
- 人造衛星有哪些
- 衛星發射
- 通信衛星
- 天舟一號發射時間
- 快舟運載火箭
- 快舟一號發射成本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