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就“我省河湖長制落實情況”開展民主監督 為碧嶺南千江水 建言共促“河長治”
“家里人都說練江現在環境變好了。這次回來一看,真的是水清景美。”在揭陽練江綜合整治指揮部河段,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教授許旋高興地說。
在汕頭,峽山大溪流域截污工程已順利完工,清淤及景觀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展開,海門灣橋閘重建工程的施工現場也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練江江岸視野開闊,江面干凈。然而幾年前,這里沿江印染企業機器轟鳴,江面上漂浮著大量垃圾,散發出惡臭氣味。
練江的改容換貌,是我省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生動縮影。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重大決策部署,助力我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近期,省政協組織調研組,分赴廣州、深圳、汕頭等6市11縣(市、區),視察蕉門河、茅洲河、練江、九洲江等重點河湖段,了解河湖長制落實情況,聚焦痛點、難點、堵點,分析現狀問題,研究對策建議。
昔日“黑水溝” 今日“清水河”
治水成效如何?親身感受最真切。在廣州南沙區鳳凰湖,昔日的大型采石坑,如今變成寬闊清澈、綠蔭環繞的人工湖。蕉門河中心區蜿蜒的棧道、點綴湖邊的親水平臺吸引不少市民漫步其間,倚在湖邊的欄桿上,可以看到魚兒翔游湖中。
南沙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向視察團介紹,通過水系連通、生態截洪暗溝等措施,鳳凰湖湖區水質已經達到Ⅲ類標準。
“目前廣州市上報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中,有142條達到了不黑不臭的目標。”省水利廳廳長許永錁介紹,在全國第一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座談會上,廣州還作為先進典型作了發言。
如今游人如織的燕羅濕地公園,以前只不過是茅洲河流經塘下涌臭氣熏天的沼澤地。隨著水環境的改善,深圳灣吸引了大批珍稀鳥類以及白海豚、水母回歸棲息。這里變得河清景美、宜居宜業,有群眾自發在居民樓懸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橫幅。
據了解,在2019年5月8日公布的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排名中,深圳水質改善幅度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7位,全省第1位,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
河涌污染源被陸續清除,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斷實施,河湖管護工作取得扎實成效……持續改善的水環境讓視察團成員贊嘆不已,他們紛紛表示,我省高位推動河湖長制工作,行動迅速、措施有力、水環境總體穩中向好。
落實“河長制” 促進“河長治”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正是為了解決以往“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難題。“藥方”是否對癥?能否落到實處?成效又如何?這些都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目前,我省水污染防治“頭雁”效應已然形成,主要領導戴好“河(湖)長”帽子,挑起“管護”擔子,全力打通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
據省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盧華友介紹,我省已設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34056名,加上村民小組設立的河段長兼巡河員,總人數超過11.8萬名。主要領導以上率下,帶頭履行河湖治理責任;各級河長定期會商,解決治水重難點問題,河湖長制協調聯動機制基本建立。
除此之外,各地還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招募民間河長、設置河道警長等多種方式,開展志愿護河行動,形成社會共同助力河長制實行的良好氛圍,積極推動以“河長制”促“河長治”。
河長畢竟只是兼職,工作做得不好會對本人有影響嗎?視察過程中,不少委員發出這樣的疑問。“河長當不好,要背處分、丟飯碗的。”擔任基層河長的湛江市麻章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副局長尹華煒解釋道。據了解,自河長制實施以來,全省累計共296名河長因治水工作推進不力被問責。
“任何人都可以掃碼反映問題,平臺會將收集到的投訴建議,同步反饋給各河長。”盧華友介紹。“廣州河長”APP、“廣東智慧河長”微信公眾號引起了視察團的興趣,委員們認為,投訴建議平臺的搭建,有助于進一步推進治水工作的開展。
強化督導、狠抓問責,是河湖長制得以推行的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督導約826萬人次;省、市、縣三級河湖長巡河發現問題21133宗,落實整改問題19594宗,整改率93%。
視察“找問題” 治水“啃硬骨”
民主監督要取得實效,關鍵是要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此次省政協組織的民主監督視察團,由界別委員、相關領域的專家和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組成。各位行家里手依靠自己的“火眼金睛”,為我省水污染治理把脈問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委員們深知,過去粗放型發展模式帶來的水污染問題累積已久,要在短期內完全解決,既不科學、也不實際。由于認識層次、重視程度不同,各地在工作力度、工作成效上也存在較大差異。
比如,有些城市的“大江大河”治水成效明顯,但“小湖小溪”治理還有待加強,依然存在支涌、邊溝邊渠、小微水體周邊違建整治未全面展開的問題,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也亟待提高。有些河湖長對所負責河湖底數不清、問題不明,履職辦法不多,有的甚至連河湖長公示牌信息都不規范,水污染治理遲遲沒有起色。
資金不足也是“心病”之一。治水需要大量資金,但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很“闊氣”。特別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財政基礎薄弱,資金投入與實際需要存在較大差距。有的基層為了完成任務,在缺乏人手的情況下,只能靠“兩委”干部自發拿掃把清河溝、挑垃圾。
治水是一個系統工程,視察團了解到,一些地方還存在“廠管廠、網管網、河管河”的碎片管理現象,影響治水成效;有的河段暗涵汊流多,作業安全風險大;有的城市地下管網老化、難以維護;有的企業頂風作案,偷排漏排屢禁不絕……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河湖長制的作用發揮得還不夠充分,因部門職責交叉造成協調不暢的問題仍然存在。視察中委員發現,各級河長辦不是專職機構,工作人員均靠抽調,許多鄉村一級的河長面臨缺錢少人的尷尬局面。也成了進一步做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絆腳石”。
紛紛“出對策” 建言“促治水”
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推動政策落實,是開展民主監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委員們從當前治水實際出發,發揮才智,紛紛建言。大家認為,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就要進一步發揮河長辦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的作用,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真正形成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廣東不少沿海城市受海水漲潮倒灌影響,河流水質監測結果會有一定波動。對這些城市的水質考核,應結合潮汐時間比對,才能得到相對科學和準確的結果。”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楊清書對完善治水考核標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對于各地大力開展的河道清淤工作,省政協副秘書長楊細平認為,部分河道的淤泥含有毒有機質、重金屬和病原體等多種污染物。對一些被嚴重污染的淤泥,一定要經過無害化處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省政協常委、人資環委主任凌鋒表示贊同,認為要堅持系統治水理念,實施“廠、網、河、站、池、泥、源”全要素治理。
各地污水處理能力與污水實際排放量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應該在提升污水處理率的同時,引進新技術,提高處理質量;加強宣傳教育,促進群眾參與,不能一邊大力治理,另一邊有的人依然隨意丟棄……政協委員通過一條條建議,推動了我省河湖長制的落實,助力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