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治水措施多管齊下 韓江東湖水質持續向好
南方網訊(記者 王澤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廣東省環境治理中的“短板”之一,水環境問題一直備受重視。日前,由省政協副主席鄧海光率隊,省政協民主監督視察團來到潮州,圍繞當地河湖長制落實情況進行實地監督視察。視察團了解到,在各級河湖長的組織領導下,通過采取開展河岸整治、實施截污工程、制定地方法規等一系列整治措施,韓江、東湖的水質持續好轉。
韓江河岸環境優化 生態走廊建設效果顯著
“秀嶺如屏耀明珠, 一江帶水安北郛”,潮州市位于韓江中下游,水資源豐富,共有大小河流341條。走在韓江北堤,防浪墻、景觀燈、塑木棧道、灘地植被一一映入眼簾,一條數公里長的碧道環繞在韓江北岸。“韓江從2017年就被評為‘中國最美家鄉河’了,現在河邊環境更加美麗、休閑設施更加完善,晚上散步讓人心曠神怡”,談起韓江兩岸環境,附近居民吳阿伯表示十分滿意。
韓江北堤碧道
科學治水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為進一步改善水環境、營造水景觀、打造水文化,在潮州市河長辦的統籌組織下,潮州市多部門全方位開展了兩岸四堤綜合整治,大力推進韓江生態走廊建設。據了解,潮州市計劃投資11.3億元用以整治包括韓江北堤南堤首段、意東堤、東廂堤在內的30公里沿岸區域,通過鋪設截污管道、進行河岸綠化等措施,不斷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接下來,潮州市將繼續貫徹落實省萬里碧道試點建設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將潮州韓江段沿岸區域進一步建設成為集環保、防洪、旅游功能于一體的美麗生態走廊。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教授許旋表示,潮州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大量運用了凈水植被,將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建議將其他地市借鑒推廣這一措施。
東湖大力推進截污工程 消滅黑臭初見成效
東湖位于潮州市湘橋區下津村,是東湖住宅區、綿德中學、韓山師范學院等居民集中區附近的重要水體,涉及人口約一萬人。治理之前,地勢四周高、中間低,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導致東湖成為被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重點整治項目的黑臭水體之一。“之前一到夏天,這個水就臭氣熏天,路過這里的時候都要捂著鼻子。現在水變清了,味道也沒有了,感覺湖長們的治理還是有一定成效的。”附近高校劉同學對記者表示。
潮州市湘橋區東湖
為做好東湖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潮州市多個部門落實責任分工,強化擔當,細化措施,共鋪設污水管道1240米,總投資約1000萬元。目前,東湖已全面完成截污納管工程建設,湖水水質逐步好轉,實現了“初見成效”的年度目標。據悉,在后續改造中,潮州市會將東湖黑臭水體整治與周邊區域三舊改造相結合,把東湖打造成為群眾放松休閑的景觀公園,進一步優化生態、生活空間格局。
保護法規落地見效 政協委員大力點贊
潮州市根據河湖長制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河湖保護管理法規制度,為水資源保護增加了制度保障。2017年3月1日,《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據了解,這是潮州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后制定頒布實施的第一部實體性地方法規。
“韓江保護管理工作關系到粵東地區一千多萬人口的飲水安全,這是一條生命線。為了確保安全,我們潮州市在韓江治理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潮州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陳銀宏告訴記者,除了取締沿岸污染設施、開展多部門聯防聯治等措施之外,潮州還十分重視北部山區的水源涵養保護工作。“根據《條例》,我們在北部山區創建了綠色發展示范區,嚴令禁止污染企業進入,從源頭上對水源進行了保護。”
《條例》的施行,加強了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良好的實施效果也得到政協委員的大力點贊。許旋感慨道,“我本身就是潮汕人,韓江也是我的母親河。這次回到潮汕地區看到家鄉的河流得到進一步治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我十分欣慰。”許旋還建議,基層河長要繼續加強對社會大眾的宣傳引導工作。“在調研過程中,我也看到了個別群眾將垃圾隨手扔到水里的情況,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加強。我們需要將水資源保護的理念通過宣傳教育傳遞給每一個人,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來游客。要讓大家都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引導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監督河湖管理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教授許旋接受記者采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