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老外說中國話“不著調”? 基因差異可能影響聲調感知能力
有學者認為,基因和語言特征是共同進化的,即一種語言特征之所以會出現或保留,是因為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在遺傳上傾向于增強處理這種特征的能力——被稱為語言進化的基因偏倚假說。但是該假說爭議很大,目前仍缺乏直接證據。
近期,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表明,DNA的細微差異會影響一個人感知聲調的能力。該研究首次為語言進化的基因偏倚假說提供了直接證據,更為基因在語言進化中的潛在影響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香港中文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黃俊文和他的同事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基因多樣性可能推動語言進化的人。早在2007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已經證實基因和聲調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他們分析了全球49個群體的983個等位基因和26個語言特征的大型數據集,發現即使在控制了地理和歷史因素之后,ASPM和MCPH1兩個基因仍與聲調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在新的研究中,黃俊文和同事對400多名中國粵語區人士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每個參與者區分粵語6個聲調的熟練程度。同時,他們測試了參與者的智商、記憶力以及對音調和韻律的感知能力。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唾液樣本進行了基因分析,發現3個基因的9種變異與音調感知有關,還有7個基因的13種變異在一般語言處理中起作用。ASPM基因有兩種變異,形成T和C兩個等位基因,在歐洲人中的基因頻率分別為59%和41%,而在此項研究的400多名中國人中分別為84%和16%。研究表明,T等位基因增強了以聲調語言為母語的中國人的聲調感知能力。研究同時發現,70%測試者都有TT變異(由兩個堿基胸腺嘧啶副本組成),這證實了它在講粵語的人群中的突出地位。
研究還發現,使用粵語的人比使用法語和英語的人在對音調(而不是節奏)的感知力更強,經過多年的使用后,細微的基因差異可以產生顯著的影響,黃俊文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因與聲調關聯的直接證據,同時揭示了語言進化的潛在機制。”
哈佛大學的語言科學家達米安·布拉西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也認為微小的基因效應可能會導致語言產生變化。但他強調,還有很多問題仍待研究。布拉西說:“我不指望任何一項研究能夠明確地證明語言變化的本質原因,這項研究也不例外。”
“黃俊文的研究是該領域的一大進步,因為它使用了比之前工作更合理的實驗設計和更大的樣本。”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語言學家巴爾塔薩·比克爾評價, “同時,這項研究還強調了生物學家和語言學家之間需要更緊密的合作。”
(據《環球科學》)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