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地頭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夏日炎炎,驟雨初停。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東灘農場主甄曉明給中化農業MAP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打了個電話:“可以追肥了。”
30分鐘后,滿載著液體肥料的槽罐車出現在農場。隨即,肥料被注入地頭的塑料貯槽,大型自走式噴灌機啟動,7000多畝馬鈴薯追肥輕松搞定,這是今年施的第3次肥。
“過去我們買固體肥料,雇人一袋袋卸在地頭,到用時再溶化、攪拌,很費勁。現在中化農業根據測土報告、作物葉柄檢測結果等搭配好不同肥料,拉來就用,省事、省力、省人工,最重要的是科學。” 甄曉明介紹。
種了19年馬鈴薯種薯,甄曉明最希望的,仍是能科學種田。“以前種地憑經驗,到地里看一看,覺得缺啥就補啥。”。
帶來改變的,是中化農業MAP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與美國農民相比,中國農民幾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解決。中化農業學習、引進北美農業模式,就是想通過一站式服務,讓一個電話就能解決所有種地需求。”中化農業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特種作物事業部總經理湯可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正是國內首個借鑒北美大農業模式而打造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站。
“這片區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氣候干燥,但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適合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的農業發展。推動北美模式在中國落地,核心集中在作物營養、植物保護、土壤改良、機械化等幾個關鍵服務。”湯可攀說。
湯可攀舉例,比如,圍繞具體地塊,根據土壤類型、營養水平,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定制化的全程作物營養方案,其中營養元素大數據模型、中微量元素應用機理與添加工藝等都是核心技術;再比如,正在探索的“植保方案設計+服務站預混+配送+施用”的全程植保服務模式,可提高植保效果和效率,減少農戶的負擔和化肥對環境的壓力;還有根據土地集中連片適宜規模化種植需求,提供大型機械化服務等。
如今,中化農業在內蒙古已投建了4座大型技術服務中心,阿魯科爾沁旗、達拉特旗、興和縣中心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將建成。
“每座中心將為周邊百公里范圍內的馬鈴薯、甜菜、苜蓿草、青貯等作物提供專業化的作物營養、植物保護、土壤改良、機械化,以及智慧農業和金融等服務。這是真正將電腦中規劃、設想的現代農業PPT‘照進’了現實,‘照進’了田間地頭。”湯可攀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