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環保技術加持 這里環保增收兩不誤
這幾天,在廣西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木根村的康健生態農業專業合作蔬菜基地里,農戶正忙著進行拔草、松土等田間護理,番茄等各類蔬菜長勢旺盛,紅綠相映,一派生機。
目前,該基地已經建成投產高標準的鋼結構大棚100棟,全自動有機肥發酵槽生產線5條,一期種植蔬菜面積100畝,年接納使用養殖糞污1800多噸。
2018年以來,玉州區以扶貧公司為引領,以扶貧產業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秸稈還田和養殖排泄物分解堆肥的綠色環保技術,推進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將養殖糞污漚制成有機肥用于扶貧產業基地發展有機蔬菜種植,走上了“扶貧+環保”雙贏路。
糞秸發酵就地利用 生產成本大大節約
在玉州區仁東鎮鶴林村的稻桿示范有機肥基地,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已經發酵好的有機肥裝進塑料桶中,準備分批運往位于仁東鎮木根村的扶貧產業基地——玉林市康健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
去年11月,玉州區扶貧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收購仁東鎮大鵬村的秸稈、糞水并混合攪拌,噴灑活體菌水促進發酵制成有機肥。通過消化36噸秸稈和15噸養殖糞水,仁東鎮鶴林村的稻稈示范有機肥基地成功發酵出35噸有機肥。
在仁東鎮木根村,康健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不僅利用稻稈示范有機肥基地的有機肥,還收購周邊養殖場的糞污進行堆漚發酵制成有機肥。“有機肥將銷售給各種植大戶,所產生的利潤全部分紅給各貧困戶。”玉州區扶貧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楊銳介紹說。
通過第三方公司收集廢棄物處理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傳統秸稈焚燒及養殖業排泄物難處理的環境問題,而且使得這些秸稈及排泄物產生經濟效益,深受養殖戶的青睞。“這減少了我們環保設施的投入。”養殖戶寧雄說。
通過引進秸稈+養殖排泄物等有機廢物變腐殖質技術,玉州區在仁東鎮鶴林村開展秸稈和豬糞堆肥試點,利用鶴林村扶貧產業基地500多畝種植區接納試用,2019年全面推廣堆肥試點接納糞污40噸,利用秸稈40噸,有效減少糞污排放和防止秸稈焚燒,實現糞污和秸稈有效利用。
泡桐“吃”上有機肥 貧困戶每年能分紅
在玉州區大塘鎮三和村扶貧產業泡桐種植基地,去年種植的200多畝泡桐也“吃”上了有機肥。
為了充分利用牲畜排泄物,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土質,為泡桐增施有機肥,玉州區印發了《玉州區關于鼓勵和扶持第三方服務主體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辦法的通知》,玉林市豐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城北各養殖場收集糞污,把原料豬尿加益生菌發酵成有機肥,再用吸糞車將有機肥裝進基地兩個容量各10噸的大塑料桶。
“一桶有機肥能噴灑約70畝的農作物,一個月就能消耗由糞污發酵而成的有機肥料40噸。”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扶貧產業基地直接收運和資源化利用糞污,實現了有機肥項目助推扶貧攻堅工作。三和村泡桐種植基地由玉州區政府指導資金投入,基地負責種植,扶貧公司負責產品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銷鏈。
在三和村,泡桐種植可吸納貧困村和貧困戶的扶貧資金,所容納的扶貧資金按每年8%的分紅比例精準支付給貧困村及貧困戶。
秸稈覆蓋冬種 農作物增產又增收
一茬茬金燦燦的稻谷收割下來,留下了滿田秸稈。去年的冬天,玉州區很多地方的秸稈實現了覆蓋冬種。
玉州區通過扶貧公司在石地村、大龐村和鵬垌村3個扶貧產業基地采取秸稈覆蓋種植大蒜、馬鈴薯的模式,引導和帶動周邊農戶充分利用秸稈覆蓋種植大蒜、馬鈴薯10000多畝。
以往令人頭疼的秸稈,如今有了好去處。“通過秸稈綜合利用,既實現了土壤結構改善,增加了土壤肥力,又促進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現了農業增收和改善環境兩不誤。”玉州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強化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玉州區探索出了一條扶貧與環境雙贏的新路子。
2018年,玉州區有近3000戶貧困戶通過扶貧產業發展獲得160元至1000元不等的分紅。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