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農業小城的“智慧化”實驗
與2.5元/斤的普通西紅柿相比,高青產西紅柿售價達到30元/斤以上。受訪者供圖
近日,2019華為縣域智慧城市峰會在山東小城高青縣舉行,吸引了京東云、東華軟件、海爾智能家電等20多家行業翹楚參加。
高大上的智慧城市論壇擇地農業小縣,理由在于,當很多人還認為智慧城市與自身生活距離尚遠時,智能生活已滲入高青當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種滲透,也讓高青成為“中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獎”獲得者,并拿下了西班牙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博覽會的“數字化轉型獎”,成為國內數百個縣級智慧城市建設群體中的領跑者。
“聰明的管家”改造農業大縣
與2.5元/斤的普通西紅柿相比,高青產的西紅柿售價能達到30元/斤以上,原因是什么?
北緯37°,被史學家、地理學家奉為“神奇的緯度”。地球上,大約90%的古文明發源地,70%的古建筑遺跡,世界一流葡萄酒釀造區等都發生在這一區域。地處北緯37°的山東高青也打造出高青大米、高青西瓜、高青西紅柿、山東黑牛等近20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但“地利”并不是高青西紅柿暢銷的絕對保證,當地人將“聰明的管家”引入種植全程才是賣點。
一顆西紅柿,從種子萌發,到果實采摘,乃至送達百姓餐桌上,其全生命周期通過eLTE技術(eLTE支持多媒體集群語音、視頻調度,高清無線視頻監控,遠程數據采集和移動辦公業務)自動化監測、精準化管理,同時支撐農產品溯源、電商等增值服務。
這其中,高科技是“管家”,更是專家。eLTE技術研發者華為企業BG智慧城市業務總裁胡芳告訴記者,“通過智慧技術的引入,高青每塊土地的土質、水質數據,以及氣象數據,都將接入大數據平臺。哪塊土地適合種西紅柿,哪塊土地適合飼養黑牛,都將一一標識出來。同時,通過貫通產、供、銷全產業鏈全體系的智慧應用,農民也知道自己的土地應該種多少、怎么種、怎么管,在收獲時節如何讓農品賣得快、賣得好、收入高。這就是智慧農業的價值。”
高青是農業大縣,通過技術對縣域的改造,讓這片深厚的土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前不久,智慧農業加持下的高青入圍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范縣,還將獲省里財政扶持。
“看不見的大腦”專治“城市病”
高青縣以前有767個自然村,有800多個傳統機械水表,這就意味著供水抄表需要自來水公司忙活近半個月才能完成。“智慧城市”的技術發力,讓當地不但實現了秒級抄表,還可通過物聯網發現管網漏洞,及時維修。
如果在某段時期,高青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感知到很長時間沒有降雨,氣壓比較高,又沒有風能把污染帶走。環保部門立即啟動高頻率的清掃工作,醫療部門針對流感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進行準確判斷和提前應對……這是智慧城市“自我反饋,自我適應”的過程。
環保和供水,是“智慧城市示范城市”高青幾十個應用場景中的典型鏡頭。這些鏡頭的拼接組成了“看不見的高青”,在實體高青之外深度服務著這座擁有37萬人口的小城。
“區區一個縣城,上馬智慧城市是不是大材小用?”這是高青縣委書記王金棟常常面臨的疑問。在他看來,轉型時代,縣域面臨著基礎薄弱、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的難題。與此同時,安全生產、生態環境、社會穩定、民生改善,也是縣域發展必須要平衡的點。
主動求變,咋變?記者來到位于高青縣西南部的山東黃三角物聯網產業園——它是“智慧高青”建設的核心硬件。由1118臺機柜,近兩萬臺服務器組成的數據中心,確保其規模和級別足以應對龐大的數據量。同時,監管6000多輛危化品運輸車輛的危化品全流程監管平臺、黃河VR產業基地、ELD認證平臺、跨境電商及保稅倉庫、智慧高青指揮中心等項目也已投入運行。
寬帶網絡、移動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是基礎設施,可謂數字時代的“鐵公雞”。“新技術+‘鐵公雞’+縣域實踐”的智慧城市組合拳,也瞄準了讓管理者頭疼的“城市病”,比如調教路網系統,告別“一下暴雨就看海”,醫院掛號看病、政府預約辦事“不出門就搞定”,找停車位、繳水電煤氣費等一鍵辦理……
智慧城市的生活“簡約不簡單”,也產生了更多附加值。數據顯示,智慧城市的東風強勁帶動,僅僅上述園區就已孵化了10多個創新公司,新增2000多個IT就業崗位。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