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博物館文化成為江海文化一抹重彩
萬里長江奔流入海前,孕育了長江三角洲最東的兩座城市,江南是年輕的上海,江北是有千年歷史的江蘇南通,它被譽為“揚子第一窗口”。
南通擁江吻海,江海風韻、山河風光、田園風情在這里漸次呈現。余秋雨先生不止一次到訪南通,揮筆寫下名篇《狼山腳下》入集《文化苦旅》:“汽笛聲聲,海船來了又去了,來去都是滿載。狼山腳下的江流,也隨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上海,奔向大海。”當再一次來到南通,這位文化學者細看又思,說了這么一句:所謂旅游看的是自然生態,是歷史文化,這里其實最宜于生態游,又宜于文化游。
認識并走進一座城市,可以從博物館開始。博物館能正確打開一座城市優美的史詩和美麗的畫軸。國家文物局的資深專家盛贊南通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博物館,一座博物館城。
作為近代遺址遺跡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世紀末以來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空間,特別是張謇企業事業的遺址散落在8000平方公里江海大地,而環繞濠河比比皆是、尤其密集。即使你在濠河畔和唐閘、天生港、狼山三鎮匆匆一瞥,也能很快在腦海里形成一個深深的印象:整座城到處可見張謇巨人般的身影以及他遺落在此的“百年夢痕”。南通被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親切地稱作“中國近代第一城”。
要說博物館城、“中國近代第一城”,我更想說的是這里公共博物館之多,市區每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領先全國。
公元1895年張謇創建大生紗廠,10年后設立擁有園囿的博物苑,至今已有114年。南通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也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肇始地。中國博物館界同仁都想來看一眼自己的“鼻祖”。
進入新世紀,這一亮色再次添彩增光。中國珠算博物館率先在北濠河畔建成,珠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非南通特有,國家有關部門看中的是南通文博的特色和南通人的用心用情。進得館去,小的如發飾那么袖珍,大的乃紅木巨制算盤,令見多識廣的時任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庫敏斯女士也大開眼界。
沒過多久,又一個國家部門再次相中南通,國家級的審計博物館也落戶北濠河畔,與珠算博物館相毗鄰。理由完全一樣,“文博之鄉”南通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發展的窗口。如今它已經入選新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年,這種國家級博物館扎堆的現象再一次升溫,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在張謇所辦大生八廠原址建成開放。張謇先生既是實業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近代慈善家,學術界的共識催生了這一國家級的博物館。
各種力量一起來辦,財政給予非國有博物館補貼。十來年間,濠河兩岸新增了一批重量級文博場館,新老文博場館共有20多座。環濠河博物館群蔚為壯觀,被確定為全國公共文化示范區。新建的城市博物館與南通博物苑隔河相望,連接兩個館的一座橋同時也聯結了近現代。
趙無極先生在南通度過了難忘的中小學時光,他和南通籍美術家造就的中國南通美術現象,催生了一批美術館和名人館: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的藍印花布藝術博物館,還有沈壽、王個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