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  性愛文化  兩性文學

與希望30th同行的日子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11-28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們因希望工程相識,像親人一樣。”11月21日,作為希望工程在四川的代表人物,讓英在北京遇見了希望工程的創始人徐永光,多年未見的兩人還未開口說話,讓英已是淚流滿面。

  今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1989年,希望工程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建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也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個全民性、持久性的公益事業。

  30年來,一座座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梁架起在巴山蜀水間,點亮一個個孩子奮斗的希望。在3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尋找到了四川幾位和希望工程關系密切的學生和老師,他們雖年齡不同,但人生軌跡都因為希望工程而發生了轉變。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能清晰地洞見,30年間希望的種子已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本報記者 吳浩

  A

  相遇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 你出現在我生命里

  讓英來自阿壩州黑水縣,老家在蘆花鎮四美村米爾克組,“那是一個四面環山的村子,我家在山腳下,門前有一條小河流過,風景很美,但家里太窮了。”作為四川最早一批接受希望工程幫扶的孩子,讓英坦言很多記憶已經模糊,但有兩件事情卻依然記得清晰。

  一件是斷糧,當時家里時不時就會斷糧。另一件事是借書本費和學雜費,這幾乎是讓英每次開學前都會做的事。如果沒有借到錢,讓英就不會去報名,“怕同學們嘲笑,很自卑。”有一次,開學一個多星期家里才把錢湊夠,讓英也耽誤了一個多星期的課程。

  1989年年底,希望工程在四川開始實施,讓英所在的學校被納入其中,學校給讓英報了名。“當時什么都不知道,還以為希望工程就是一個施工隊。”讓英笑著說,后來知道是資助自己上學的,心里特別高興,“好幾個晚上沒睡好,一會兒擔心選不上,一會兒又想如果選上了就不用擔心學費了。”

  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40元,希望工程總共資助了讓英320元學費。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錢”,所以這個數字讓英直到現在也記得很清楚,“因為這筆錢,大大減輕了家里的壓力。”讓英也得以順利地從小學畢業,進入黑水縣中學、成都的中學就讀,最后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

  今年30歲的李小勇是我們尋找到的另一個在希望工程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說讓英來自希望工程最初的十年,那李小勇就經歷了希望工程步入21世紀后十多年歲月。

  李小勇來自廣安,直到現在他的爺爺奶奶仍住在他的老家,前鋒區桂興鎮界牌村8組。“華鎣山你知道嗎?我們村就在華鎣山群山的一座山頂上,每年都要下很厚的雪。”李小勇說,村子因為距離四川和重慶的界牌很近而得名,村后有大片大片的楊樹林,那里是自己童年的樂園。李小勇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和弟弟從小由爺爺奶奶照顧,是標準的留守兒童。

  李小勇永遠記得初一的那個暑假,那是2002年的夏天。他的父親在廣東打工時觸電身亡。家里頂梁柱突然沒了,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家人一合計,做出了李小勇不再讀書盡快打工掙錢的決定,“弟弟也要讀書,家里供一個人就可以了。”

  對于這個決定,李小勇不愿接受,“我覺得父親虧就虧在沒有讀過書上。”他開始了和家人的冷戰,用沉默表達抗議。他還打聽到如果自己繼續上學,可以申請希望工程的幫助。幾番權衡后,家里人同意李小勇繼續上學。當年,李小勇在廣安中學又從初一開始了學習。

  復學后,班主任柏毅立刻為李小勇申請了希望工程,“剛開始我也很擔心,會不會申請不下來,沒想到開學不久我就拿到錢了。”李小勇回憶,每月50元的資助給了他莫大的鼓舞,“足夠我吃一個月的了,我只管好好學習就行。”從初中的每月50元到高中的每月300元助學款,李小勇說,希望工程已經成為他內心深處的一座大山,讓他有了依靠。

  “希望工程給了一次寶貴的機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李小勇說,自己也牢牢抓住了機遇,不僅讀完初中,還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高中重點班,后又考上大學。“村里將近1000人,我算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李小勇說。

  B

  同行

  你為我打開了一扇窗 延展我人生的寬度

  如今的讓英,總是在各地飛來飛去,很忙很拼。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她,在先后告別了公職人員、企業白領等身份后,選擇了自主創業。“可能我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吧,這也是受到了徐永光老師的影響,他曾經對我說過,‘在短暫的生命中,不妨把人生的寬度擴大一點’。”讓英說,這句話至今仍影響著自己。

  在讓英看來,希望工程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了一扇窗。

  這扇窗有點大。1996年,全國范圍內要選3個受過希望工程資助的孩子當亞特蘭大奧運會的火炬手,正在讀初三的讓英從黑水縣的學校脫穎而出,憑著大方的談吐和良好的形象,入圍全國3強。

  這一趟旅程對讓英的沖擊力是巨大的,要知道,在參加火炬手選拔前,讓英都沒有到過成都,而這一次,她不僅去了首都北京、還去了美國、去了聯合國。“我覺得我所有的改變,都源于這段經歷,它對我三觀的影響,到現在都存在。”讓英說,希望工程把世界呈現在了自己眼前,“原來存在這么多種生活方式。我也要努力,將來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我平平淡淡不卑不亢的性子,應該也是在那個時候養成的,畢竟見過大場面了。”

  和讓英一樣,如今已經川大研究生畢業的李小勇也選擇了創業。11月19日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剛開完會,身材高大,標準陽光青年。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應該是一個農活技能還不錯的農民吧。”李小勇說,希望工程不僅為自己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教給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兩個理念——自強不息和積極善良。如今的李小勇帶著上百人的團隊,每天都很充實。而他在招聘時,會向農村家庭的孩子傾斜很多,他現在的公司里基本都是農村娃。這也是希望工程教給他的,盡可能給每個人一個機會。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想我現在應該是一名公務員吧。”11月20日中午,在中國科學院青年北川希望小學,劉崛正帶著4年級1班的孩子們作下午開課前的自習,教數學的他端著書走在教室里,一點一點引導學生怎么去找到正確答案。此時窗外的陽光很強烈,教室里光影斑駁,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傳來,這所大山里的希望小學,讓人真真實實感受到了一種希望與活力。

  劉崛現在是該校的副教導主任,2006年,他以特崗教師的身份考到了這里,承擔起了學校接受慈善捐贈和公益項目落地實施等事情。雖然劉崛沒有像讓英和李小勇那樣在成長階段就遇到希望工程,但同樣感受到了希望工程對他的巨大影響。

  “希望工程給我傳遞了另一種價值觀。”劉崛說,在本來的職業規劃中,他是準備考公務員的。2008年,他成功通過了公務員的考試,但是在最后一步前他選擇了放棄。“作出這個決定其實并不算沖動,它源自希望工程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劉崛說,在這個山里的希望小學,雖然信息相對閉塞,但正能量的人和事特別多,每個人都很熱情、懂得付出和感恩。希望工程有一份獨特的文化在這里延續。

  “怎么說呢,這是一種被人肯定、被人需要的感覺。”劉崛說,2008年,他和孩子們一起經歷了汶川特大地震,事后看著孩子們明亮的眼睛,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期盼和渴望,轉過身,他將公務員考試的成績單扔進了垃圾箱。

  C

  突破

  除了直接的物質捐助外 如何以更多方式傳遞希望

  在改變一個個貧困學子人生軌跡的同時,希望工程自己也在不斷變化中。

  “希望工程成立時的目標是資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繼續完成學業,這一目標一直引領我們前行,直到2013年后,我認為希望工程進入了轉型升級時期。”四川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蔣英和希望工程相識已經20余年,幾乎見證它的全部發展軌跡。

  為何時間點定格在2013年?原來,2013年開始,我省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免教科書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現城鄉全覆蓋。貧困家庭孩子無錢上學的問題得到大面積解決。與此相應,希望工程的目標迫切需要升級了,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的捐資助學。

  新時期如何送“希望”?其實四川在這方面已有探索,就是將傳統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與以前相比,新模式下,希望工程除了直接的物質捐助,更注重對青少年健康心理和社會技能的培養。

  對于新模式,李小勇有著切身體會。在中學階段,對李小勇的幫扶主要集中在資金捐助上,而當他進入了大學,資金捐助力度就開始大幅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授人以漁”的幫助。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活中,李小勇有過在餐廳打工一年的經歷,也有在大涼山當一個月志愿者教授孩子們體育運動的經歷,這些都是希望工程在背后為他牽線搭橋。“我覺得希望工程更高的存在意義,就是讓人不產生依賴心理。”在李小勇看來,教會人如何成就自己,應該是希望工程后續的發展方向,這也和希望這個詞緊密契合。

  劉崛作為老師,也對新模式深有體會,不久前,他被希望工程送到上海去,接受半個多月關于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最終,劉崛通過考試還拿到了相關資格證。“學完回來覺得特別好,我們學校在農村,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理論很有用武之地。”劉崛認為,這也是希望工程的一種轉變,更加關注孩子們整體的發展。

  “當希望工程脫離開 一次次的直接的捐助以后,它依然能以更宏大的形式存在,影響、改變更多的人。”劉崛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對教育工作支出的增加,他所在的小學需要希望工程捐贈的硬件設施越來越少,“希望工程的印記在一點點變少,大概現在我們學校就只有籃球場設施還是希望工程捐贈的。”劉崛說,但另一方面,希望工程又似乎在學校里無處不在,比如他們校名依然保持著希望小學幾個字,以此表達對曾經的捐助者的感恩之心;又比如,盡管沒有人動員,但全校老師都去民政局注冊了志愿者……“現在在學校內,希望工程更像是一種博愛、向善的文化,浸潤影響著一代代師生。”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熱網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