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踏上源自感動的公益之路無法停步
張曉暉在河南南召縣中王廟村小學看望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張曉暉用“被迫”二字形容過去13年的公益路。但他好像沒辦法停下來,或者說根本停不下來了。
2006年冬天,白天熱熱鬧鬧的河南大學外語學院辦公樓,在夜里顯得格外寂靜。晚上9點半,張曉暉的辦公室成為整棟樓里唯一的光亮,他像往常一樣,坐在桌前碼字。
這時,有人敲門,他起身開門,門外卻沒人,只聽見漆黑空曠的走廊上隱約傳來匆匆的腳步聲;回座,又有人敲門,開門卻依然沒人。他心里不免驚悸,索性站在門邊等著。終于第四次敲門聲響起,他叫住了正要跑走的瘦小身影。
張曉暉認出那是他的學生。“淚流滿面,悲傷的神情觸目慟心。”張曉暉清楚地記得十幾年前的情景:學生低著頭,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告訴他,父親查出癌癥晚期,為了3個子女能繼續讀書,決定放棄治療,回家靜候死亡來臨。不知道該怎么辦,向老師求助。
剛剛工作兩年的張曉暉,尚未經歷過生死離別。但眼前學生的淚水,卻讓他的心一下下抽痛。夜深時,他想起班里另一個瘦弱的女生,一天吃兩頓飯,餓了就睡覺;他還想起班里年齡比自己還大的男生,為了讓弟弟讀書,自己輟學打工,二十四五歲才上大學……
張曉暉在江蘇響水長大,大學時去了天津,沿海省市相對富足,他一路順風順水,鮮少遇見挫折。在他25歲的人生里,這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觸摸到貧困帶來的疼痛。
他寫博客講述學生的故事,并決定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希望能得到更多人幫助,“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私心’得到了大家熱烈的回應。”張曉暉說,就在準備結束幫扶活動時,中學恩師、大學同學紛紛帶著他們的親朋好友來捐款。
突然之間,這分偶然的感動變成了無法收場的助學公益,那么多錢,那么多愛心,該怎么辦?
張曉暉說,在眾人潮涌般的愛心“裹挾”之下,他成立了“母親助學金”,以“母親”來命名,就是希望這個助學項目可以像母親般無私,又溫暖人心。
“源自感動,但超出我本意的公益之路,在同學、同事、家人不斷嚷著要幫助學生的催促里一點點地開始了。”
真正開始做公益,張曉暉才發現,感動就像旅途中的風景,一個又一個,目不暇接。這些感動,讓文學青年張曉暉變得冷靜、堅定,不再熱衷于矯飾感傷,讓原本躁動的心真正沉淀下來。
母親助學金逐漸延展為三部分內容:“一對一”幫扶,在愛心人和受助者之間搭建橋梁;整理和發放愛心人捐贈的物資,讓所有愛心都有合適的傳遞出口;在真正需要幫助的鄉村小學,開展大學生支教。
到今天,母親助學金項目已經延續了13年,但與很多幫扶貧困山區孩子的項目相比,他們規模不大,低調而沒有存在感:專職人員只有張曉暉一人;協助他工作的母親助學金志愿團維持在10人左右,成員全部是他的學生,以及之前的資助對象;每年支教的地點變化不大,長期維持在固定幾個,河南開封、蘭考、南陽南召山區、云南金平山區等地10所合作學校……
張曉暉從內心深處排斥盲目擴張。“我的本職工作是德語專業課老師,小語種教學已經很忙了,我很清楚自己能投入多大的精力去做公益,或者說做好公益。”平衡和做好每一件事,這是張曉暉不變的初心。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大三學生姚方鵬是母親助學金志愿團的負責人,他把母親助學金比喻成樸素無暇的“長裙女子”。
“樸素、優雅、大方,并且有內涵,沒有虛無的東西。”姚方鵬從大一入校就想做公益,最后選擇了“長裙女子”。加入志愿團3年,他參與整理和挑揀愛心人士捐贈的物品,包括衣服、文具、書籍、食品、生活用品等等;為山區孤寡老人義賣香菇和野蜂蜜,整理購買者信息并追蹤后續郵寄;項目每年給固定的幾個山區圖書室捐贈的書籍,他和其它志愿團成員逐一編號,方便山區學校管理,長期使用……
做公益可以,但不能耽誤學習。張曉暉對志愿團成員的學習成績有個硬性要求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