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青川戰國木牘 寫下秦王朝“移民實蜀”的歷史煙云
本報記者吳曉鈴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曾創造了三星堆、金沙等輝煌文化的巴地蜀地就此開始了大一統的融合之路。秦滅巴蜀以后,又是如何大規模向蜀地組織移民、從事生產?除了《華陽國志·蜀志》等史料有關于“移秦民萬家實之”等零星記載以外,1979年在四川青川郝家坪戰國墓群中出土的一枚木牘,記載了珍貴的相關信息。
這是迄今為止,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秦木牘。多年來,徐中舒、李學勤等歷史學家圍繞木牘上的121個文字展開研究。在近日成都舉行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賀信精神”座談會上,青川木牘發掘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黃家祥透露,迄今發表的青川木牘相關學術文章達到60余篇,去年結集出版了《青川郝家坪戰國墓木牘考古發現與研究》。專家們認為,青川木牘記載了秦武王時期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筑堤修橋等6件大事,是研究先秦土地制度等的珍貴材料。此外,郝家坪戰國墓等的秦漢遺存在青川、昭化等地集中發現,更為蜀道金牛道的走向提供了考古證據。
最早秦代木牘
也是四川地區最早農田水利政府文告
1979年1月,青川縣城郊公社白井壩生產隊社員在郝家坪修建房屋時,發現一座古墓。考古人員在前往清理時,又發現約100座戰國墓。當年2月至1980年7月,考古人員清理了72座墓葬,在第50號墓中,發現兩枚木牘,這就是著名的青川木牘。
黃家祥介紹,這兩件木牘,其中一件是否有字存疑,但另一件木牘之上,兩面都有墨書文字,其上記載了秦武王時期田律的某些具體內容。專家通過對木牘文字的識讀發現,這是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冬天,秦王命令丞相甘茂和內史匽,在“百姓邪僻不守法”的背景下,對《為田律》加以改訂。這份田律涉及的內容共有6個方面,要求“農田每寬一步、長八步,就要造畛(田埂),每一畝農田,必須有兩條田埂和一條陌道。”“在秋季八月必須劃定田界,并除去阡陌上生長的草”“九月要大規模修治道路和難行的地方”“十月要造橋、修筑池塘水堤,使渡口和橋梁暢通。不在規定修治道路的時節,如果道路不能通行,也應立即修治”……
這件木牘,讓考古界如獲至寶。黃家祥說,木牘上有明確的秦武王二年的紀年。史料記載,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秦國曾命甘茂伐蜀。正是在甘茂定蜀以后,青川、平武一帶成為秦國疆土,先秦的土地制度也開始在蜀地推行,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修訂。
更珍貴的是,這件木牘還書寫有“百畝為頃”等字樣,蘊含了珍貴的歷史信息。黃家祥說,以前“百畝為頃”始于何時,界限是不夠清楚的。“一般認為從秦代開始,但現在就有跡可考了:至少在秦武王時就開始,甚至可以上溯至孝公變法。此外,田律還提到修陂堰、筑堤壩等人工堤防工程,也可作為蜀地開發水利的一種體現。”
佐證蜀道路線
先秦金牛道經過青川
1979年發現的青川郝家坪戰國墓,只是當地戰國墓群的一部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考古人員繼續搶救性發掘了100余座戰國墓葬,豐富的出土文物,為先秦時期秦蜀通道金牛道的走向提供了證據。
黃家祥說,根據相關史料,古蜀道的開通應在距今3000年以前。然而彼時金牛道入川的具體走向,只有《華陽國志》等相關典籍有所記載,稱在四川境內始于青川縣沙洲鎮和營盤梁鄉,即漢代白水縣城的白水關,至廣元昭化(古代葭萌關),一共長約60公里。然而,廣元明月峽里,同樣在崖壁上依稀可見古時棧道孔。先秦時的金牛道究竟從哪里經過?
1987年,考古人員在白水關發現了著名的“蜀東工”銘文青銅戈。這件銅戈上鐫刻了“九年相邦呂不韋造蜀守宣”“蜀東工”“成都”等篆體銘文。它證實在秦始皇時期,青川已開始使用秦王朝中央官吏監造的兵器。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黃家祥參與蜀道調查時,在營盤梁到昭化一線,都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墓葬。在白龍江的東岸,同樣發現了棧道孔,這些孔從白水關一直延續到昭化。相反,在廣元朝天區,迄今尚未發現先秦時期出土文物。先秦蜀道途經青川到昭化的一條考古證據鏈由此形成。
參與2010年郝家坪戰國墓發掘的省考古院考古人員萬靖也認同此觀點。他表示,秦滅巴蜀,走的應該就是從陜南到青川再到昭化的這條線路。正是從此路入蜀以后,秦展開“移民實蜀”,部分入蜀移民就此留駐在距秦地不遠的青川,并將郝家坪作為族群墓地。青川木牘的出土,是墓主屬于秦民或處于秦國直接管轄下的確證。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后,金牛道主道從漢中入蜀 一段,才改為從七盤關經朝天關到葭萌關。
最早隸書墨跡
把隸書形成年代推至戰國中后期
對青川木牘感興趣的研究者不僅僅止于考古界,中國書法史的研究人員,同樣如獲至寶。黃家祥解釋,“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隸書墨跡,它證明隸書至少在戰國中后期時就已經出現。”
縱觀中國文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以后,就是秦統一前使用的大篆以及統一后經丞相李斯整理的小篆。那隸書又是從何時發端的呢?青川木牘出土后,專家們發現其書體呈現出大篆向隸書過渡的風格。
相比金文具有的嚴整、均衡、對稱、凝重的美感,青川木牘中包含“三點水”的偏旁,已經從豎形簡化,其中有些字的捺筆,已有明顯的波勢。此種書法,已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的《老子》甲本相近。不過,木牘中同時也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出與同時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性。歷史學家徐中舒曾表示:“我們有幸看到2300多年前一位高明的書手,用秦武王時期官府通用民間認識的字體寫下100多字田律……也給我們展示了隸書的起源和發展情況,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考古發現,是多么重要的一件歷史文物!”
據介紹,青川郝家坪戰國墓群尚未發掘的墓葬預計還有80多座。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文物,郝家坪戰國墓葬群已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