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戰報|記者探訪甘洛縣乃托村:一把指甲刀,剪出好習慣
□本報記者侯沖梁現瑞
29歲的吉什布金莫,最近很不能容忍指甲過長。稍微長點,她就拿出掛在鑰匙扣上的指甲刀修剪。
這不,12月6日,甘洛縣波波鄉乃托村村委會前的院壩里,一群人坐在一起曬太陽。剛落座幾分鐘,吉什布金莫就順手掏出指甲刀,修剪自己的指甲。
“搬遷之前,這可是‘稀缺品’哦。”吉什布金莫一家人以前住在山上,低矮的土墻四處漏風,泥巴院里總是塵土飛揚。家里臟兮兮的,個人衛生也很少注意,很多人長期不洗臉、不洗澡。
乃托村第一書記王軍回憶,他剛駐村工作時,村民衛生習慣確實不好,大到村容村貌,中到村民院落,小到個人衛生都很糟糕。很多屋子垃圾滿地,腳都下不去。
村民長期不洗手,不洗臉。“很多人指甲留得老長,里面藏著污垢。”實在太長了,就用縫剪衣服的大剪刀粗略地剪兩下了事。
駐村工作隊隊員黃友駿記得,之前村里娃娃生病拉肚子,家長不把他們送醫就診,而是請畢摩到家里“祛病”。他反復給家長們解釋,娃娃拉肚子可能是不講衛生所致,“指甲里就有很多細菌,要勤剪,注意衛生”。
勸說之外,幫扶干部更多是以身作則。無論是開壩壩會還是入戶走訪,王軍等人經常當著村民的面修剪指甲。久而久之,在幫扶干部的影響下,村民們開始購買指甲刀。乃托村共有66戶村民,目前幾乎每家都有兩三把指甲刀。
修剪指甲的問題解決了,但要培養村民養成講衛生、愛干凈的好習慣,王軍等人沒少費工夫。剛開始駐村工作時,幫扶干部們每天要到村民家里督促他們洗手洗臉,甚至晚上10點多還“賴”著不走,非要看到村民洗了腳才離開。王軍說:“當時我們彼此都挺不好意思的,但時間久了都習慣了。”在黃友駿看來,監督不是問題,示范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乃托村村委會樓下有一家新風超市。幫扶干部根據村民平時是否注意個人衛生、居家環境是否整潔等,對其進行評分。村民可根據積分,從新風超市換取洗衣粉、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
有獎勵,還有懲罰。去年7月,村里搞了衛生評比,吉馬付吉子等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家里環境差,上了“黑榜”。鄰居們上臺領獎,他悻悻坐在下面,心里不是滋味兒。“里減哦!(彝語:丟人)”扔下這句話,吉馬付吉子回了家。從此以后,他每天都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凈凈,還從縣城買來墻紙貼在屋里。終于,在第二次評比中,吉馬付吉子等7戶貧困戶從“黑榜”到了“紅榜”。
在乃托村村委會前,有一塊展示牌,上面有村里前后對比的圖片。曾經稀泥爛漿的路面,變成了水泥路;曾經傾斜破敗的房子,變成了小洋樓。展示牌上,看不到村民們之前邋遢的樣子,那些不好的習慣早已在指甲刀“咔咔”聲中被剪斷,扔進歷史長河中。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