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斗發射任務100%成功的背后
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從一年幾次發射到一年十幾次發射,每一次北斗工程的發射任務,都少不了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托舉,它也被稱為“北斗專列”。
12月16日,隨著兩顆北斗三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了2019年全年的發射任務。自2017年11月5日首次發射北斗三號組網衛星以來,北斗系統兩年時間實現18次30顆衛星發射連戰連捷,“北斗三號組網在高密度態勢下保持了百分百成功率,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上的新紀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王澤民說。
最大亮點:“太空擺渡車”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從2007年發射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試驗衛星算起,12年間,長三甲系列火箭用38次圓滿成功的表現,將53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在北斗的全球戰略中,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核心。“最初長三甲系列火箭接到北斗發射任務時,僅具備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能力。”據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杰介紹,為滿足需求,研制團隊開展了以北斗衛星工程發射中圓地球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設計技術為代表的攻關研制。
其中,遠征一號上面級成為了最大亮點。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副總設計師葉成敏形容,“上面級的專業名稱為‘軌道轉移飛行器’,形象地理解就是‘太空擺渡車’,它是將有效載荷(如衛星)從某個轉移軌道,送入預定工作軌道或預定空間位置的具有自主獨立性的航天運輸飛行器。”
上面級是一個全新的產品,既有運載器的特點,又有空間飛行器的特點,國內沒有經驗可以借鑒。“自2008年啟動攻關,共耗時7年。”姜杰介紹,研制團隊先后突破了熱控、長時間自主導航制導等多項重大關鍵技術,開展了千余項地面試驗,采用了百余項新技術以滿足長時間在軌任務要求。
2015年3月30日,遠征一號上面級完成首秀。截至目前,它在北斗三號工程發射中圓滿完成了12次任務,將24顆MEO軌道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堅強后盾:一體化管理體系應對高密度發射挑戰
長三甲系列火箭的出彩,離不開來自西昌的堅強后盾。
2017年11月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連續成功實施18次組網發射,將2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和2顆北斗二號備份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平均每月發射1.2顆衛星的高密度,刷新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的世界紀錄。
應對高密度發射挑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什么殺手锏?“一體化管理體系功不可沒。”王澤民說。
2009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國內率先建立運行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重點就是把體系意識培育與日常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意識,保證一體化管理體系落細落實。”王澤民說。
這樣的操作已經有了回報。2018年10月31日16時29分,西昌市發生5.1級地震。此時,距離震中50余公里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號發射工位,正在進行第41顆北斗衛星發射任務常規推進劑加注。千鈞一發之際,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洞庫、泵間、管路巡視等7個崗位的號手,全面檢查現場設備運行狀態,最終確保衛星發射成功。本報記者 吳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