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路上的川人
北斗是個大工程。僅以北斗三號為例,背后凝聚了工程7大系統、300多家參研參建單位、10萬余名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
這其中,不乏四川人的身影,出現在北斗工程的各個環節。這次發射前,我們找到了兩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四川員工,傾聽他們的故事。
他是組織和質監的一把好手
楊曉波是西昌人,2001年到西昌指控中心一室工作,已參加各項發射任務106次。
楊曉波是組織和質監的一把好手。擔任計劃部工程師期間,他牽頭建設了西昌指控中心一體化管理體系,擬制了指控中心十二五規劃,還積極參加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體化管理體系建設等。這些工作,為中心近年來高密度高成功率的發射打下了堅實基礎。
楊曉波擔任崗位操作手期間,先后排除“遙測數據影響遙測圖像”等故障20余起;擔任任務技術總體專家期間,對多項任務流程進行了調整優化。近年來,他還被聘為中心質量管理專家、中心安全技術專家,多次參與安全大檢查和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工作。
他是“倔脾氣”的鐵面焊將
長年與電氣焊打交道,臉上的皮脫了一層又一層,記者見到他時,焊槍上的焊條冒出的縷縷青煙,讓人看不清他臉上的皺紋。他就是20余年始終奮斗在任務一線的高級技師胡洋銘。
胡洋銘剛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時,只是一名普通焊工。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他已成長為一名精通車鉗銑刨焊多個工種的機械加工多面手。
“我沒有什么天賦,就是用堅守代替平凡。”這是胡洋銘總掛在嘴邊的話。有一次,在為期4個月的發射塔架特種防腐除銹工程中,要在百米高空中懸掛吊籃作業,剛開始大家發憷不敢上,胡洋銘二話沒說鉆進左右晃動的吊籃。
“不懂技術,永遠都是新同志”,這是胡洋銘的口頭禪。通過多年的積累,他的產品已遍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本報記者 吳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