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鄉村“三變”掀起治理新風尚:農閑不打牌 議事晚上來
本報記者 樊邦平
1月1日,丹棱縣齊樂鎮桂花村老場鎮茶館老板劉大姐決定,春節后改行賣副食,“喝茶打牌的人越來越少,不如趁早改行。”
當前正值農閑,不打牌的農民去哪兒了?“都去文化大院唱歌跳舞了。”劉大姐指著1公里外歌聲嘹亮的作平文化大院,半開玩笑道,文化大院“搶了生意”。
近日,記者深入丹棱鄉村調查發現,老牌農業名縣丹棱在鄉村治理中掀起三縷新風:閑暇的村民不進茶館進大院,村里的大事熱衷在晚上的“黨群集中活動日”來議決,打破行政區劃成立基層黨小組更好地為村民提供服務。
一線觀察
“娛樂新高地”搶了茶館生意
文化大院由農民籌資,政府補貼建設,因不定期舉辦文藝演出,且免費提供文娛場所和設備而成為鄉村的“娛樂新高地”。
“打牌要輸錢,還不如到這里來看表演,擺龍門陣。”桂花村5組的殷大軍是文化大院的鐵粉,但凡有空就到院里來湊熱鬧。
桂花村有村民近2000人,隨著文化大院建成,桂花村老場鎮上的茶館生意日漸冷清,場鎮茶館數量從幾年前的8家銳減至2家。
這邊廂村民歡天喜地告別了牌桌子,在幾公里外的獅子村,村民正準備參加晚上的“黨群集中活動日”。
“鄧書記,省道106線收費站關閉了,車子敞開跑,安全隱患多,還是要在十字路口增加點減速帶。”
“這個提議好,但安裝減速帶要花萬余元,需要公開征求意見并討論,到時候你來喲。”
去年12月16日,獅子村黨支部書記鄧樹華照例走訪全村,為兩天后的“黨群集中活動日”搜集議題并邀約村民。
村上大小事,不再僅限于白天的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更多地放在每月18日晚的“黨群集中活動日”,這是丹棱鄉村治理中出現的一個新現象。
新現象不止于此。歲末年初,正是橘橙上市時節。在仁美鎮小橋村,一支服務隊穿梭在村民的果園,免費提供管護技術服務。
不收費的服務隊員并非農業系統的農技員,而是家門口的黨員。幾年前,該村打破以村民小組為單元的黨小組結構,成立功能性黨小組,將全村80余名黨員按照特長、興趣愛好等劃分為5個小組,分門別類為村民提供服務。
背后解碼
“三破三立”催生治理革新
丹棱縣是有名的橘橙產業強縣,全縣12萬農業人口中有8萬人從事橘橙種植,依靠橘橙產業,農民收入穩步提升。但隨著經濟繁榮和農民收入增加,丹棱鄉村和許多鄉村一樣,面臨著精神文化活動供給不足,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有所減弱和村級治理矛盾突顯等挑戰。在丹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賈榮梅看來,面對新時代的新挑戰,傳統的鄉村治理辦法已不夠用,必須有破有立,創新鄉村治理思路。
桂花村文藝愛好者王作平2005年自掏腰包,建起全縣首個鄉村文化大院,希望把村民從牌桌子上拉下來。作平文化大院建起后就像一塊磁鐵,強力吸引著周邊農民。
以作平文化大院為切入點,丹棱縣設立引導專項資金3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3600萬余元建起100余個文化大院,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和活動1200余次,讓12萬群眾受益。
2014年,丹棱開始在每月18日推出“黨群集中日活動”,讓村民與村干部面對面,訴求和疑問當面提,疑難矛盾現場調,重大事項及時說。每年,全縣收集梳理群眾反饋各類問題2000余條,及時辦理量超過90%。
幾年前,丹棱以農村黨員的年齡、特長和興趣等為依據,重建基層黨組織,將全縣近5000名農村黨員劃分為381個功能性黨小組,為村民提供產業指導、公益幫扶等服務,并清理整頓18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提升黨支部在鄉村的影響力。
“三破三立”,黨建引領鄉村各項事業。2018年,丹棱被評為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