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服遭吐槽 “脫掉校服”熱議席卷日本社會
央廣網11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網》報道,在很多日本中,校服承載著激揚青春,象征著似水年華,是人生中一個無法抹去的印記。不過,近年來日本的校服卻似乎穿出了很多問題,一場關于“脫掉校服”的熱議正在席卷日本社會。小小校服怎么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話題了呢?
據日本觀察員蔣豐介紹,在日本,校服可不僅僅是一套上學時的衣服那么簡單。在很多日本中,校服承載著激揚青春,象征著似水年華,是人生中一個無法抹去的印記。不少人將自己穿過的校服收藏數十年直至終老,很多商家將“中古校服”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朝日新聞》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原本普通的校服,的吐槽竟然有一籮筐。校服“無用論”、“論”、“負擔論”……不管什么樣的說法都體現出日本人在面對校服時,心態開始變得十分微妙和糾結。小小的校服折射出日本社會文化的大變化。
首先,校服一直被認為符合日本“集團教育”的需求,如今卻開始屢遭質疑。長期以來,日本基礎教育注重集體養成模式,培育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向心力是主要內容之一。而整齊劃一的校服是日本學校塑造學生集體意識的有力載體,多年來也算“功德”。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校服的傳統意義已經開始遭受沖擊。有教師直言不諱地指出,言傳身教指導學生正確穿著校服,傳授校服的團體象征意義,其實并不代表教員自身對此也不疑。還有家長尖銳地指出,嚴格的校服穿著,更多是便捷管控學生,與學校的積極性顯然更大。換句話說,校服充當著某種意義上的“工具”的作用,卻不可避免地和了日本學生的個性。
其次,校服是日本人步入社會前的著裝規范,卻暗藏無奈。日本職場文化鮮明,在服裝上也體現著“干什么活穿什么衣”的規范意識。表面上看,這是社會成熟的標志之一。但是,日本一些學者也指出,“常識”不過是日本等級森嚴的封閉文化的代名詞。校服強制性地向學生“常識”,抹殺了未成年人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甚至有悖于“”。讓學生時刻穿著校服,只是讓他們適應社會現實需求的做法。
最后,校服為學生撐“臉面”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來,日本經濟下滑,教育費用卻直線上升,導致貧困學生日益增多。而動輒幾萬日元一套的校服支出,竟成了“大頭”。借債買校服、勒緊褲腰帶只為孩子在學校閃亮登場的辛酸父母大有人在。為此,日本文部科學省不得不在通知中首次提醒,要求校服不得互相攀比,為家長造成過重負擔。
日本校服惹得一身“愁”,在經濟形勢和社會變遷面前讓人越來越鬧心。看來,要讓一身校服穿得順心順意又經濟實惠,似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