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進入精準治療時代 分子標志物檢測率仍然較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9日訊 結直腸癌是困擾中國患者的惡性程度最高的癌癥類型之一,通過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可以幫助醫生優化治療方案,患者生命得以延長,但目前我國腸癌的分子標志物檢測率不到30%,有待提升。7月8日,默克公司與金域醫學就結直腸癌基因檢測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推動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檢測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持續攀升,《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37.63萬人,因結直腸癌死亡患者19.10萬人。根據2018年全國癌癥統計數據,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第3位,僅次于肺癌和胃癌。結直腸癌早期病程進展緩慢、癥狀隱匿且易混淆,導致早期難以察覺或不夠重視,臨床中大部分患者發現時都屬于中晚期,給治療帶來極大挑戰。
精準治療使得結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得以升級,給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帶來更大的臨床獲益。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副院長、腫瘤中心主任梁軍表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臨床最大的任務,目前,結直腸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可以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臨床指導依據,選擇更合適患者的藥物,幫助臨床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近些年,多個抗癌藥已經納入了國家醫保,進口抗癌藥也已實現零關稅政策,但在國內基因檢測的開展能力和歐美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2018年發布的《結直腸癌分子生物標志物檢測專家共識》中,推薦對臨床確診為復發或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患者,進行腸癌分子標志物(包含RAS/BRAF)基因檢測,幫助預測結直腸癌藥物治療的效果,及預測疾病預后。但目前腸癌分子標志物(包含RAS/BRAF)檢測率在結直腸癌患者中僅為20%-30%,尤其在二、三線城市或醫療水平欠發達地區,檢測率更低,影響結直腸癌患者的診斷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選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醫生對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檢測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此外,也存在基因檢測方法和流程不一致、檢測周期長、價格貴等實際問題。據了解,目前中國仍有很多醫院尚未能在院內建立分子病理檢測平臺,需要依靠院外送檢進行基因檢測,而標準規范的院外送檢平臺能夠滿足醫院分子病理檢測的需求并確保檢測質量。
此次默克與金域醫學合作,雙方將共同搭建區域學術平臺,提高基因檢測認知,優化結直腸癌基因檢測流程。默克中國生物制藥業務董事總經理羅杰仁表示,此次攜手金域,默克希望合力共同推進結直腸癌的精準治療和行業規范的制定。
“此次與默克強強聯合,繼續提供精準可靠的檢測技術,共同傳遞檢測觀念,推動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包含RAS/BRAF)基因檢測流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縮短檢測周轉時間,降低檢測費用,造福更多中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金域醫學副總裁楊萬豐表示。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