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行動加速 美年健康迎來最強風口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這三個文件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繪就了“施工圖”。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積極應對當前突出健康問題,必須關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壽命。這是以較低成本取得較高健康績效的有效策略,是解決當前健康問題的現實途徑,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作為預防慢性病,防治亞健康的第一道關卡,體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實上,《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表示,人群健康體檢率要持續提高,基本實現癌癥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
太平洋證券研報對此認為,隨著健康消費升級,大眾對“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早健康”的健康觀念大幅提升,健康體檢行業的市場需求旺盛,呈現井噴發展的趨勢。
領先布局防癌體檢
值得關注的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認為,規范的防癌體檢是發現癌癥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癥,如使用胃腸鏡可以發現消化道癌,采用醋酸染色肉眼觀察/碘染色肉眼觀察(VIA/VILI)、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或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DNA檢測,可以發現宮頸癌,胸部低劑量螺旋 CT可以發現肺癌,超聲結合鉬靶可以發現乳腺癌。建議高危人群選擇專業的體檢機構進行定期防癌體檢。
實際上,美年健康作為國內健康體檢行業的龍頭企業,持續運用先進技術,在癌癥早篩領域早已進行了相關布局。
美年大健康集團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寧毅博士表示,從國際上來看,新的技術手段正在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將關口前移的預防醫學中。根據金標準隨機臨床實驗(RCT)結果,低劑量螺旋CT能夠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另外我國有自主產權的胃鏡膠囊對胃部疾病的篩查效果也非常突出。
從中國出來第一臺低劑量CT開始,目前美年體系內CT數量已超700臺,占全國CT總量的3%,有效替代了傳統的的DR肺部檢查。而相比MR6.9‰的重大陽性診出率,CT的這一數據為6.2‰。2018年,美年肺癌查出率6‰,腦梗阻6.9‰,胃癌3.2‰,接近1%重大陽性。根據中關村美年健康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8年,美年健康使用磁控膠囊胃鏡進行檢查中,胃腸道的息肉、黏膜隆起、潰瘍、憩室、靜脈曲張、克羅恩病等檢出陽性結果近1.2萬多例,檢出率超過25%。
積極防控慢性病
防控重大疾病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鍵任務之一,它將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性疾病、糖尿病、傳染病和地方病等最常見并嚴重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質量的疾病納入防控行動中。
根據資料統計,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約有4.15億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約1.1億人,位居世界第一。因糖尿病導致的直接醫療開支占全國醫療總開支的13%,達到1734億人民幣。預測到2040年,中國糖尿病患者將達到1.51億。這一嚴峻的數字將對國家醫保產生巨大的負擔。
以糖尿病為例,在體檢龍頭美年健康近3000萬人次的體檢平臺上,一年大概有1000萬人查出血糖有問題,包括糖尿病患者有300萬,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有700萬。
不過,寧毅博士的研究發現,體檢人群中有10.8%的人是糖尿病,而患病人群的疾病知曉率只有49.0%,而知曉人群中糖尿病控制率僅僅27.3%,大大增加了糖尿病整體治療的負擔。對于預防醫學來說,未來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研究發現,每天即便是15分鐘的運動,也可以降低總死亡率、癌癥死亡率、心血管和糖尿病死亡率。
事實上,早在2016年11月,美年健康發起,聯合國家衛健委、拜耳醫療、慈銘體檢集團、七樂康、邁克生物、通化東寶、三諾生物、北大未名、平安健康等企業啟動了“全民控糖登月計劃”。該計劃為期十年,旨在通過廣泛的產業聯盟,在糖尿病預防領域,建立中國最強大的糖尿病慢病防控體系。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