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做足真功夫 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主題為“創新與用藥安全”的第二屆安全用藥企業家責任論壇暨中藥質量與發展對話11月28日在京舉辦。本屆論壇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導,中國經濟網主辦,中國中藥協會、全國工商聯醫藥商會聯合主辦,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協辦。圖為分論壇一:中藥質量與發展對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王婉瑩/攝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2日訊(記者 楊秀峰)“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能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11月28日,在第二屆安全用藥企業家責任論壇暨中藥質量與發展上,國家藥典委員會原副秘書長周福成、中國中藥協會媒體專委會主任委員徐述湘等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就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等就行業關心的問題展開對話,在指出中醫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時,也提出了切中要害的解決方法。
傳承創新不離宗
10月2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強調,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包括加強中藥材質量控制、促進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提升、加強中藥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等。
長期以來,我國化學藥品和中藥的臨床研究與安全評價是由西醫和中醫大夫分別來完成,但是臨床用藥時往往是中西藥聯合用藥、合并用藥,因此缺乏中西藥共用安全性研究與評估評價。周福成表示,藥品的安全有效與質量保障,源于設計、重在生產、貴在保養、精于使用。缺少證據證明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影響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建議從政府方面,圍繞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配套落實一系列政策創新、標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
“不善于創新,傳承就缺乏動力,中藥領域的創新研究十分重要。包括種植藥材的穩定性,進口藥材的道地性,化學藥、生物藥和中藥聯合用藥的研究等。”徐述湘表示。
來自中藥企業的代表盛實百草公司副總經理嚴桂林談到,中藥企業要通過先進的科學研究與產業結合的方式提升中藥產品的穩定性。康美藥業總裁助理姜濤則認為,中醫藥醫學體系跟化藥不同,它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積淀,中醫藥的創新發展,首先要回歸中醫藥本質,創新不離宗,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沒有高標準就沒有高質量
中藥材從生產到應用過程鏈較長,涉及多個管理部門。以往中藥材質量往往通過檢測環節來控制,而中藥材的源頭是生產,隨著對中藥材質量影響因素認知的深入,業界逐漸意識到優良品質的藥材是靠種出來的,而不是靠檢測出來的,質量前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在論壇上,專家表示,中藥材種植必須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轉變,樹立優質的藥材品牌,從源頭上夯實中藥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基礎。而標準是質量的保障,沒有高標準就沒有高質量。
周福成提到,中藥材是中醫藥的物質基礎,首先要從源頭建立人工種養殖的科學規范化指導原則,強化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同時,淘汰人工目測判定中藥材品質的傳統法定標準,改為更為合理的科學標準。
在徐述湘看來,盡管藥食同源是中醫藥多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卻存在著缺少種植規范、虛假宣傳、優質企業不多的問題。比如,因為缺少科學種植規范和標準,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宣傳時卻被打上純天然、野生的旗號。優秀的、上規模中藥材企業質量可以得到保證,有一些則不讓人放心,希望整個行業能實現均質性發展。
姜濤表示,中醫藥的質量必須從源頭種植到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進行把控。
價格因素也是影響中藥質量的一個原因。南京海昌中藥副總經理趙忠鼎則認為,半手工、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加上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采取低價營銷、灰色營銷,不僅加大了中醫藥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導致中藥飲片、中藥材不合格率上升。鑒于這種現狀,建議把醫院、藥店、國醫堂形成聯盟,利用互聯網下單,物聯網配送等手段降低成本,提升中藥材質量。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