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五”歸來!歷經九百多天潛心攻關,長五承載夢想完美復飛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胖五”歸來!北京時間12月27日20時45分,承載著14億國人期望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約2220秒后星箭分離,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近地點192千米、遠地點6.8萬千米的預定軌道。與長征五號首次發射相比,這次成功來得更加不容易。在2017年遙二任務失敗后,火箭研制團隊經歷了兩年多的歸零和驗證工作。“胖五”復飛意味著中國航天高光的2019年完美收官。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因此具備了發射更重航天器,或將航天器送向更遠深空的能力,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由此得以揚帆起航。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后來者,1970年才將首顆衛星發上太空。航空專家張寶鑫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正在向第一梯隊加速靠攏,“大家都在往前走,但我們的步子邁得更快一些”。
“一次承載中國太空雄心的發射”
為帶5歲的兒子看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李女士27日專程從河北張家口趕到文昌。他們所在的酒店離發射場很遠,只能隔海相望,但好一點的觀看位置早早就擠滿了人。李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火箭發射的那一刻,現場拍攝聲音與人群中迸發出的歡呼和加油聲匯成一片。火箭升空后,大家激動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國》。
3年前的11月3日,《環球時報》記者曾在海南文昌的航天發射場,親歷長征五號首次發射成功的夜晚。從那時起,“胖五”這個新名字就成為中國民眾對它的親切稱呼。27日晚,當記者再次在文昌目睹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一劍沖天,心中除了激動,還有很多感慨。遙三是指27日發射的這枚火箭是同系列火箭中第三個接到發射任務的。在之前的兩次發射中,2016年長征五號的首次發射取得成功,但2017年7月,遙二火箭因發動機局部結構問題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自遙二任務失敗后,“胖五”就基本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這900多天里,“胖五”經歷了什么?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披露說,火箭研制團隊首先用100多天對故障進行排查和定位,以及180多天的實驗驗證,終于確認失利原因。此后,根據故障調查的結論,對芯一級氫氧發動機進行設計改進,提高了對飛行環境的適應性。同時,長征五號火箭的技術改進和可靠性提升工作也實現突破。據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楊虎軍介紹,長征五號遙三火箭在遙二火箭的基礎上,進行了200余項技術改進。
“胖五”復出受到關注,不僅因為這是失敗之后的鳳凰涅槃。美國“太空”網站用“一次承載中國太空雄心的發射”解釋說,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與中國未來幾年的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息息相關。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業內將明年稱作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將集中開展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采樣返回、首次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任務,而長征五號火箭在這些重大任務中不可或缺。
“中國的超級火箭超越歐洲!”德國電視臺27日稱,憑借完美升空,長征五號超越了歐洲計劃于明年首次測試的阿麗亞娜6型運載火箭。中國穩固了在歐洲、美國和俄羅斯組成的國際超級火箭“頂級聯盟”中的位置。德國《世界報》說,甚至美國也有理由嫉妒,長征五號可以與美國目前最強大的德爾塔4重型火箭媲美。
此次被“胖五”送入軌道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是地球同步軌道新技術驗證衛星,將驗證東方紅五號新一代大型衛星平臺關鍵技術,并實施多項新技術驗證工作,開展地球同步軌道通信廣播業務。香港《南華早報》評論稱,“胖五”再次在海南發射升空,是中國實現其太空雄心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它運載的實踐二十號衛星將改變中國在太空通信領域中的地位——從追隨者到領軍者。
探索的“長征”還在繼續
作為我國迄今為止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到底有多強?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前長征五號采用3型12臺全新研制的大推力發動機,主發動機均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技術,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25噸,使我國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可以一次將16輛小汽車的重量送入太空。也就是說,800多噸的長征五號扛著16輛小汽車,只用10多分鐘就能攀登220多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在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同一天,俄羅斯從普列謝茨克完成今年最后一次航天發射計劃。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感嘆,在今年的航天發射中,俄羅斯以25次發射落后于中國(截至12月20日,33次)和美國(27次)。《中國在太空》的作者布里安·哈維說,上世紀90年代,中國每年才發射一到兩枚火箭。雖然火箭發射次數只是一個數值,但在幾年前根本不敢想象中國的火箭發射會比任何國家都多。
俄羅斯“發現頻道”稱,這已經是中國連續第二年保持航天發射數量的世界紀錄。中國在航天領域正逐步趕超美俄,在某些方面甚至已處于領先地位。上周,中國航空航天業還刷新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的世界紀錄——平均每月發射1.2顆衛星。
2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北斗三號系統提供全球服務一周年有關情況。英國路透社用“罕見”形容這次發布會:中國表示,2020年6月前計劃再發射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北斗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2035年,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路透社評論說,在過去20年,中國的太空項目在各個方面都得到迅速提升,發展獨立的高科技能力是中國政府的優先任務。
即將到來的2020年,被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稱為“火星年”。該報說,美國、俄羅斯、歐洲和中國明年都有計劃進行火星探測任務,各國航空航天機構都在為這一目標瘋狂工作。長征五號將擔負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大任。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評論稱,美國已經習慣在太空做開創性工作,也習慣了俄羅斯是太空競爭對手。但現在,中國一直在太空進行追趕。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27日在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后,文昌發射基地測發大廳的大屏上用這樣一句話,表達中國航天人的心聲。德國《科學》雜志說,中國火箭的“探索長征”還在繼續。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為有望成為世界最強大火箭的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而努力。
中國的“成功之道”
今年1月,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6月,中國首次從黃海的移動平臺上發射運載火箭,成為僅次于美俄的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12月,“玉兔二號”成為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不少媒體在總結2019年世界航天成績時,中國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美聯社稱,中國是太空“競爭”的后來者,在1970年才將首顆衛星發上太空,而當時美國已經實現登月。但是自此之后的數十年,中國投入巨額資金和其他資源用于研發和試驗。“從月球到火星,中國正迅速成為太空超級大國。”美國《時代》周刊援引前NASA高級顧問凱西·勞里尼的話總結中國的“成功之道”說,除了探測火星,中國還計劃向木星甚至天王星發射探測器,并計劃在10年內建立自己的大型太空站。“他們有一套戰略性的長期目標,并有計劃地系統地為之努力。”
美國《外交學者》雜志網站也注意到,中國制定的長期太空戰略“令人印象深刻”。文章說,作為中國增強國力和偉大復興戰略的一部分,到2049年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太空力量將在中國扮演關鍵角色。了解中國現在已經擁有和正在建設的太空能力,當中國未來成為人類探索月球的領導者時,我們就不會感到驚訝。
2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航空專家張寶鑫說,客觀而言,中國在航天領域目前屬于第二梯隊的領先位置,正在向第一梯隊加速靠攏。就火箭水平、衛星應用來說,我們和俄羅斯、美國、歐洲還有一定差距。但火箭的最大推力、火箭的載重能力、突發事件的處理、發動機的研發等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長五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環球時報赴海南特派記者 樊巍 環球時報駐德國、美國、新加坡特約記者 青木 溫燕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 高穎 柳直】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