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怎么想,廣告就是有效
本文看點
每年,對廣告的投入高達5,500億美元。每天,依然有不到25%的廣告能夠穿過注意力屏障,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影響選擇的有效性。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因為我們具備一項真正的非凡技能:能快速、輕松地締結關聯和對條目進行分類。
廣告有不同的影響力等級。有些廣告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增強認識、說服受眾、兌現承諾。多數廣告并非通過有意識地處理口頭或事實信息影響其行為,而是通過調解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來實現。這類廣告的交流方式無需人們的持續注意力。由于我們有理想中的自己,同時也會關注他人的想法,所以我們會購買能傳達自己價值觀和理想的產品。
在當今社會,廣告業擁有進入任何領域的直通卡,在我們心中種下膚淺需求和消費主義思想。因其無處不在和高效傳播的特性,廣告應被視為一項公共問題,它限制了我們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能力。
原文來自Medium,作者Georges Abi-Heila
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廣告。每天,無論身在何處,數不清的聽覺和視覺刺激都被強制輸入到大腦之中。
互聯網
網頁橫幅廣告、彈出窗口、軟文、開屏廣告、音頻插播廣告、垃圾郵件、網站背景廣告、推送通知、條目覆蓋、聊天內容、植入式廣告…
現實生活
地鐵廣告牌、公交車牌、體育場名稱、街道傳單、人行道掃街廣告、人形標牌、產品和店面標志、廁所廣告、車貼、霓虹燈、音頻公告…
隨著專用于廣告的空間越來越多,上文的清單也越來越長,但人們卻無處可藏。
我雖然持續不斷地接受著這種主動刺激,卻對其影響知之甚少,因此我決定搜索現有的研究成果。
廣告洪流
目之所及,皆為廣告。
目前對于我們每天接觸的廣告量,尚無廣泛支持的科學結論,估算值從數百到數千不等。為什么很難獲得一個精確的數字?因為該值取決于多個因素,且都對結果有著重大影響(按重要性排序):
1. 什么是廣告?
如果將品牌標簽和標志計算在內,最終結果會提高10倍。比如你每次逛超市時看到的一個個品牌名稱、衣物標志、冰箱里的調味品、高速公路上呼嘯而過的汽車……
2. 受眾住在哪?
生活環境的人口密度越大,接觸到的廣告就會越多,為瓜分你注意力(最終是你的錢包),公司之間會激烈競爭。視覺污染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弊端之一。
3. 受眾從事什么工作?
在工作時間內,酒店前臺看到的廣告要比卡車司機少,而卡車司機的接觸廣告的頻率又低于社媒經理。
而且,靠近廣告并不意味著看到它。每小時發送給我們的信號有數百個,但是由于大腦無法對所有信號進行處理,于是我們學會了無意識地忽略了大多數廣告信息。因此認知專家為廣告設置了“影響力等級”:
1. 品牌曝光 | 每天約5000則
在受眾的視力或聽力范圍內的商標名稱或標志。
2. 廣告曝光 | 每天約350則
在受眾的視力或聽力范圍內的廣告。
3. 廣告感知 | 每天約150則
此類廣告吸引了全部注意力,且持續幾秒以上。
4. 廣告意識 | 每天約90則
受眾用頭腦處理并解釋其內容的廣告。
5. 廣告參與度 | 每天約10則
此類廣告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受情感驅動而查找產品或服務。
因此,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成百上千則廣告。但與此同時,我們自主建立了無意識的篩選流程,該流程非常有效地削減了我們對廣告的關注強度和持續時長。
每天,依然有不到25%的廣告能夠穿過我們的“注意力屏障”,那么又是哪里出了問題?
人是感性的動物
我們的決策受到多重認知偏見的干擾。
我自視“多數情況下能保持理性”:多數時候,我會三思而后行,在做出有影響力的決策之前,會先考慮周全。
在購買行為方面,除了特殊情形下的揮霍外,我總是嘗試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質的商品。當我購買奢侈品或高端產品時,會借由“高價保證品質”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購買效用最大化。
心理學、社會學和認知研究的最新進展表明,人類的決策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樣理智。實驗數據表明,廣告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影響了選擇。
最典型的例子是百事可樂悖論:百事可樂是產品盲測的首選,但可口可樂仍然是絕對的暢銷品。于是,品牌打敗味道,取得了勝利。一個小小的品牌標志就可以讓人們改變看法。
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
多數思想不受控制
每天,我們都會產生數百萬個無意識的聯想,并對其加以利用。
當你走進陌生的房間,你一眼就能識別各類物品。無需思索就知道,桌子上的玻璃容器可以用來喝酒,桌子是放置物品的水平表面,門附近的塑料開關可以控制燈,墻面上的黑色扁平正方形是液晶電視,桌子上的另一塊小屏幕是個人電腦。這個過程很難被發現:不可控、無意識地自動展開。
還有另一個例子:“請你不要想籃球比賽”。自然而然,你就會想到高個子的黑人球員、黑橙相間的球體、掛著網兜的紅色籃圈、一雙雙巨大的泡沫手、透明籃板、木制的矩形地板、NBA接吻互動游戲、高幫運動鞋、小皇帝詹姆斯等。
我們具備一項真正的非凡技能:能快速、輕松地締結關聯和對條目進行分類。由于人人天生具備該技能,因此我們未能發現和實現其與眾不同之處。反而,AI開發人員和機器人工程師(他們正努力向機器教授這一能力)了解該技能的獨特之處。事實上,我們并不擅長解答復雜的數學方程式或棘手的邏輯問題:我們滿足于高效締結無限的關聯,并對其加以利用。
每次無意識的聯想都與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有所關聯,具體取決于你的個人經歷。這被稱為相互作用力,也就是事件、物體或情景的內在吸引或排斥。例如,有些人認為萬圣節是個快樂的節日,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個節日令人沮喪或生厭。生日、小丑、感恩節亦是如此。
這些和廣告有什么關系?簡單來說,廣告的目的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創建關聯。
不是所有的宣傳都叫廣告
有些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營銷人員常說,廣告的作用是提供信息,幫助人們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確實有一部分廣告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 廣而告之
“我的新產品推出啦,這是它的功能和購買方式。”
圖注:Mariah剛剛發布了新單曲“Infinity”。
2. 說服受眾
“我的產品很棒,因為它具有這些很棒的特點、評級、評價。”
圖注:比起其他競品,牙醫顯然更喜歡Oral-B。
3. 兌現承諾
“我的產品將幫助你實現這一目標。”
圖注:使用Slack,你將“提高32%的工作效率”。
這類廣告傳達的信息是有價值的,因而可以幫助消費者決策。問題在于,多數廣告無法實現這一點。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廣告的目的是,在人們未發覺的時候,通過潛意識施加影響。
抵抗是徒勞的
廣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依賴于一個隱形機制。
“多數廣告并非通過有意識地處理語言或事實信息影響其行為,而是通過調解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關系。確實,這類廣告的交流方式無需人們的持續注意力。”
——保羅·菲爾德維克,廣告公司BMP DDB前執行計劃總監
想一想酒精飲料、香水、手表、珠寶、香煙、蘇打水、高級時裝或能量飲料:其廣告很少告訴你用料等級、材料耐性、機械可靠性或功能。無需公開產品功能或展開合理論證,因為其他方面正在發揮作用。
1. 條件評估
與產品產生正面聯系。
圖注:可樂=快樂時光。
條件評估是最簡單、最廣為人知的條件機制:將兩個事物配對,希望其中一個的正向或負向關聯會傳遞給另一個。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品牌在廣告中加入可愛的動物(可口可樂的北極熊)、明星代言(百事可樂的碧昂斯包裝)、令人震撼的風景(幾乎所有汽車廣告)或辣妹(比如啤酒或香水)。
前提是,如果將產品與人們喜愛的事物或人放在一起,它將變得更具吸引力。我個人一直對此理論持有懷疑態度,因為似乎太“蠢”了,無法成立。
但是,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只要一再將可愛的兔子或肌肉發達的男性放在濕紙巾或蛋白粉旁邊,就可以對理性的、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施加影響。關鍵是,有研究證明了我之前的觀點是錯誤的。
2012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圖賓根大學的團隊決定展開調查,確認條件評估的不斷成功是否可能由自動響應引起。
研究人員進行了6項實驗,將中性圖像(人臉或產品標志)與令人愉悅(優美的風景、人們度過愉快時光)的圖像,或令人不快的東西(墓地、蟑螂)放在一起。然后詢問參與者對剛見過的面孔或標志有什么看法。受試者的反應理應是無法預測的,即使頭腦被完全不同的事物占據,或者他們極力抑制其自然沖動。
這就是為什么在實驗開始之前,明確要求部分參與者扭曲視覺線索(喜歡令人不適的事物,或者討厭美好的東西),或記住四位數字。甚至還向其中一個小組承諾,為成功扭曲視覺感知的參與者提供20歐元的獎勵。
總體而言,這些研究證明即使參與者有意識地積極抵抗,其見解仍然被呈現給他們的視覺聯想扭曲。盡管實驗中的廣告看起來刻意且粗糙,但仍然讓我們無法理性思考。
2. 文化烙印
廣告產品是自我的延伸。
圖注:香水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價格是生產成本的100倍。
購買商品時,我們會將品牌聯想融入到自我評價之中。換句話說,購買行為不僅與功能效用有關,還關乎自我評價及希望得到的評價。
因為我們使用的產品和生活經歷是身份和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購買偏好受到廣告傳達的“非理性”信息的影響。舉例說明:
手表
為什么要戴10,000美元的Rolex而不是20美元的Swatch或Casio?這些都是耐用、防水且精確的手表。Casio甚至還有背光和警報……
葡萄酒、伏特加或香檳
你能品嘗出100美元的葡萄酒和20美元的起泡酒之間的區別嗎?最近一項有關6,000多種葡萄酒的盲測研究表明,飲用昂貴葡萄酒的人也無法分辨區別。
手提包
Hermes皮包的價格約為6,000美元,Michel Kors的價格為500美元,Zara的價格為100美元。難道一個Hermes包就抵得上60個Zara包嗎?
鉆戒
莫桑石是鉆石的絕佳替代品:高度耐用、完美無瑕,也會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對于未經培訓的人而言,唯一肉眼可辨的特征是10倍的價格差異。你會給愛人買莫桑石戒指嗎?
香水
年長的婦女永遠不會購買Guess香水,而年輕女孩則很少穿Lanc me或Chanel。這是為什么呢?
太陽鏡(Prada與Warby Parker)、吸塵器(Dyson與Hoover)、除臭劑(Dove與Axe)、衣服(Abercombie與Gap)……
產品有助于形成自我認知:我們有理想中的自己,同時也會關注他人的想法,所以我們會購買傳達自己價值觀和理想的產品。當品牌存在某種關聯時,購買偏好會傳達消費者的有關信息。我認為自己是個硬漢,所以我不會購買Dove的除臭劑。我想成為知識分子,所以我會買Moleskine的筆記本。我是穿著Hugo Boss西裝的優雅人士。
減少廣告接觸
廣告無處不在,數量繁多,對我們的生活構成了重大威脅。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廣告專業人士有效地削弱了監管,加強了廣告的公眾烙印:他們宣稱,廣告是無害的“文化價值的鏡像”,只是通過“推動選擇”來“重新分配消費”。結果呢?今天的消費者幾乎無處躲藏。
問題是,廣告在潛意識層面上通過影響個體增加總支出、合理化某些行為。你相信有人會在無效的事情上每年投入5,500億美元嗎?
“當今心理學和認知科學領域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都被廣告業搶走了,因為這些人想知道如何最有效地操縱我們。無人愿意承認廣告商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想法。”
——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 克萊夫·漢密爾頓
在當今社會中,廣告業擁有進入任何領域的直通卡,在我們心中種下膚淺需求和消費主義。因其無處不在和高效傳播的特性,廣告應被視為一項公共問題,它限制了我們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能力。
隨著精心設計的營銷信息不斷涌入我們的大腦,在其中植入自私、無意義的欲望時,我們如何去描繪一個更好的世界?當一切都將我們推向社會競爭時,我們又如何反抗焦慮?當我們每天數百次不斷被告知去消費時,如何才能減少浪費?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