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突破口 供需雙側鼓勵中醫藥服務應用
安徽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突破口,明確分類補償的導向,探索從供需雙側鼓勵中醫藥服務提供與使用的制度機制,在2016年5月出臺了《安徽省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優勢病種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經過3年的實踐,安徽省初步實現了患者負擔能減輕、醫;鹂沙惺、中醫藥優勢得發揮的改革目標。
《實施方案》通過改革醫保中醫藥支付方式、實施差異化補償政策,將門診中醫優勢病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合理核定住院中醫優勢病種定額標準,同時提高醫;鹬Ц侗壤,降低個人自付比例。探索將中醫藥優勢病種經濟學比較優勢,轉化為拉動中醫院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積極性和患者的獲得感。
在如何確定優勢病種,明確定額標準這個問題上,安徽做足了功夫。一是篩選適宜技術。為確保篩選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是基層適用的,安徽組織專家從《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中選擇部分適宜技術,同時接受基層中醫醫院推薦,首輪確定31項適宜技術交由10所各層級中醫醫院進行臨床篩選,并通過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系統進行歷史診療數據比對、中醫臨床專家研討逐步縮小范圍,最后研究確定毫針刺法、推拿療法、艾灸療法等13項適宜技術。
二是確定門診優勢病種;诤Y選的適宜技術,確定以此為主要治療方式的50個門診病種,通過查詢新農合系統歷史數據,依據適宜技術治療療效、住院量綜合評定了中風病、腰痛病、膝痹等15項門診優勢病種并完善門診臨床路徑。在此基礎上,借鑒綜合性醫院日間手術的思路,以中醫門診臨床路徑為導向,對該15個門診病種實行按病種付費。
三是確定住院優勢病種。組織專家通過查詢新農合系統歷史數據,從醫院前300位次的同病種疾病中篩選出97種疾病作為中醫住院優勢病種;將97種疾病目錄下發基層中醫醫院,經篩選比對確認40種為基層中醫住院優勢病種;再從住院人數、診治能力等綜合考量研究確定中風病、腰痛病、骨痹/膝痹等10種中醫住院優勢病種納入醫保門診報銷。
截至2018年底,全省中醫院門診病種試點共有26392例患者受益,醫療費用總額3117.8萬元,基金支付2073.3萬元,平均基金支付比例66.5%;個人支付1044.5萬元,個人支付比例32.5%。住院優勢病種共有75536人受益,醫療費用總額31812.5萬元,基金支付22936.8萬元,平均基金支付比例72.1%;個人支付8875.7萬元,個人支付比例27.9%。
從患者角度看,門診可報銷、住院免起付、即時可結報、自付費用低,更加樂于選擇中醫藥治療,從而拉動了中醫藥服務的有效利用和供給。從醫院和醫務人員角度看,通過更多地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單病種定額付費降低了醫療成本,提高了收入的含金量,從而有效調動了服務供給方的積極性。從醫;鸾嵌瓤,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制度設計,從整體上保證了基金的安全,同時在擴大中醫藥服務利用時還可節省部分經費。(記者黃 蓓)
編后
安徽在“三醫聯通”綜合改革中,充分遵循中醫藥規律,明確分類補償的導向,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突破口,探索從供需雙側鼓勵中醫藥服務提供與使用的制度機制,初步實現了患者負擔能減輕、醫;鹂沙惺堋⒅嗅t藥優勢得發揮的改革目標。安徽的改革實踐說明,中醫藥事業既有衛生事業和民生事業的共性,也有其自身規律。政府部門在各項制度設計中要尊重中醫藥自身規律、分類指導,不能“以西律中”。與此同時,“在三醫聯動”改革復雜局面中,安徽在政策的制定實施中充分考慮改革的承受能力,特別是在調動醫院和醫務人員積極性、緩解醫保資金壓力、爭取部門支持和社會理解等方面予以統籌兼顧,提升了政策依從性和執行力,這正是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人心基礎。
- 標簽:壓縮軟件破解版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