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情包“打開”非遺文化 讓巖畫“動”起來
李旭:用表情包“打開”非遺文化 讓巖畫“動”起來
巖畫寧夏方言表情包。微信截圖
在社交軟件中,各種搞笑可愛的表情包倍受青睞,表情包的“簡單秒懂”使得日常吐槽、聊天、八卦等表情達意的互動方式更為生動活潑。日前,微信表情專輯里出現了一款“巖畫寧夏方言I”表情包,讓賀蘭山“太陽神巖畫”動了起來。11月7日,記者聯系到了這組表情包的設計者——寧夏非遺傳承人李旭,了解其創作背后的故事。
李旭在創作之初,創新性地將有賀蘭山巖畫“鎮山之寶”之稱的“太陽神巖畫”和寧夏方言以及微信表情包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巖畫寧夏方言表情包”。整套表情包共包括“鬧不成”“嘜氣滴很”“沃地光三”等16個常用表情,“萌萌噠”的“太陽神巖畫”躍然手機屏幕。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108/11/3992295564772492527.jpg)
巖畫寧夏方言表情包。微信截圖
據了解,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太陽神巖畫”,就是一幅人面圖案,眼睛、耳朵等部位奇特且對稱。重環的雙眼、短線刻劃的睫毛、半圓形的輪廓和鼻子,以及嘴部匪夷所思的描繪,引發人們無窮的想象。把太陽人格化,是遠古人們對太陽和自然的崇拜、敬畏。
李旭告訴記者,當時在微信表情專輯里搜索寧夏、巖畫,還是空白,于是他就著手去做了。斷斷續續用3個多月時間完成了16個表情包的創作,表情各異,為了讓表情包的配字更符大眾的“口味”,李旭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6句寧夏話。
“這些表情包之所以受到大家歡迎,可能是因為這些地道的方言,說到了大家心坎兒里。其實以前聊天的時候我也有這種感受,有時候想用方言表達,發文字麻煩而且不太直觀,選了一圈又找不到合適的表情。微信上的很多表情都是不分地域的,沒有咱寧夏方言感覺親切。”李旭告訴記者。
“不止是非遺,傳統文化只要能跟上現代人的審美變化、使用習慣,再古老的技藝也能被年輕人喜歡和接受的,以新媒體的方式玩起來,本身也是文化生命的一種傳承。”李旭說他用表情包“打開”非遺文化是一次嘗試和一種創新,希望全國的人都來關注寧夏和了解寧夏。(李佩珊 于晶)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