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專家聚焦集建地入市 謹慎穩妥應是房企關鍵詞
李淳報道 新土地管理法將于2020年1月正式實施,農村集體土地同權入市將成為新的關注熱點。以“2020年集體建設用地投資”為主題的易居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
主辦方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張永岳指出,中國土地市場和房產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當前房地產行業需要思考市場的容量、市場的支撐點和創新的制度紅利等內容,這對于相關企業的轉型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進一步說明改革才是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集體建設用地本身來說,無論是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還是土地的集約利用等角度,實際上都會產生新的需求,乃至重要的發展方向。相關企業需要更仔細了解政策法規,真正將土地市場的改革和企業創新發展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在實踐上促進改革紅利的真正形成。
專題報告揭示集建地規律
在此次論壇上,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發布了該院《2020年集體建設用地投資策略報告》,報告以10萬多字篇幅,圍繞集體建設用地市場與政策、物業開發與租賃市場、拿地與開發策略、財稅與融資、市場參與主體分析、城市案例和風險管理等內容進行了深度解讀。
報告認為,2020年是新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是中國集體建設用地全面落實“同地同權同價”政策的一年,也是中國土地市場結構大調整大變革的一年。在2019年,各地集體建設用地改革試點的案例不斷增多、各類政策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同時相關法律制度也不斷修正,取得了突破性的調整。用地制度的改革,是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變革,也體現了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土地資源要素流動的新趨勢。
報告對閑置集建地進行了分析。從數據上看,全國因為農民工進城務工等原因,所造成的農村宅基地閑置的情況就達到了16億平方米。規模顯然是比較大的,也值得對此類用地積極開發和研究。當前對于閑置宅基地的盤活政策正在加大,但需要堅持審慎穩妥的思路,這是開發商從事這項業務所必須具備的。在實際過程中,此類閑置的宅基地或可以直接轉化為經營性建設用地,或通過復墾和地票等制度,從其他區域調劑調整出新的建設用地。類似土地轉化的方式,都是需要相關房企積極掌握的。
報告認為,基于法律調整和政策試點,當前集體建設用地尤其是經營性建設用地,其用途可以分為工商類、居住類、文旅類和公共公益類項目。其中工商用房主要包括工業廠房用地、商業辦公用房等。而對于居住類項目,報告則強調一點,目前購房者關注的住宅項目是不允許開發的,也不是報告研究的內容。當然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單純從法律層面看,真正允許開發的只有工業商服類的用途,或者說是經營類的用途。
農民權益保護是首位
浙江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葉俊燾表示,當前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自然就很難回避農村的問題,包括了土地的屬性、土地的產權關系等。更為重要的是要關注農民群體,要從農村政治體制改革、歷史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等角度進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研究農民,進而關注相關的農村土地。第一、要分析農民對于集體用地屬性的認識,不同的農民對于土地的屬性認識是不同的,這會影響相關農民土地的利用和房企的土地介入情況。第二、農民對于土地的經濟價值的認識也是不同的,這也會影響相關土地的入市和投資價值。比如說部分農民可能對于放棄宅基地的意愿并不強烈,而部分農民可能也有意愿進行放棄,不同的態度也會影響房企的不同拿地策略。
無錫房地產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斌表示,當前集體建設用地的入市和發展正積極進行,不過房企更需要注意相關約束條件。第一、從法律層面看,實際上主要還是限定在工業用地和商辦類用地,即便是18個城市試點租賃住房,其也是不允許進行買賣的,只能用于出租,而且租賃周期不能超過10年。第二、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需要把8億農民的利益問題放在首位,這是一個政治問題,需要讓農民分享城鎮化的成果,享受更好的福利,這是以人為本的導向和前提。第三、包括規劃部門和國土部門合并后,未來空間規劃也是需要關注的。尤其是需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這樣在合規用地的開發中才會具有更好的社會價值。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李宇嘉認為,從目前華南市場的發展情況看,其開發力度要更大一點,也會更早一點,市場也相對更為靈活一點。從原因上看,除了區位優勢以外,實際上相比蘇南市場,華南市場的集體建設用地產權清晰程度要更高,其給予我們的一個啟發就是,如果土地產權清晰、經濟價值可預期,那么這個時候土地開發的問題就不會太大,土地也會形成更為有序的發展。從目前土地開發情況看,在租賃住房方面,其實和全國略有差異,部分村集體在發展租賃住房方面也是有困惑的。而從其他領域看,包括共有產權住房發展方面,廣東也在積極進行探索,但政策更為靈活,也會基于各地的土地實際情況和改革思路推進。
創新模式科學介入
復星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集團高級總監沈桂秀表示,除了傳統的物業開發以外,實際上包括TOD等項目也會越來越多和集體建設用地有關聯。過去的TOD業務板塊實際上都在中心城區,和國有建設用地有關。但現在隨著土地項目的開發,實際上不斷進入到了郊區市場,這就不再是城市建設用地的范疇了,周邊村用地屬性和發展狀況也成為房企重點關注的內容。如何關注相關的頂層設計、如何利用當前的土地改革紅利、以及形成更適合落地的政策內容,這實際上都是相關房企會重點關注的內容。另外房企也會積極從土地集約和節約利用的角度進行,同時會積極關注相關的社區配套和社區支持內容,真正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
世聯行投資總監王立表示,除了直接拿地等方式參與土地的開發,實際上相關房企可以采取各類輕資產的服務模式。比如說因為當前各地的農村土地改革還在推進,部分制度還不明朗和完善,這個時候建議通過輕資產的模式介入,這樣能夠回避很多購地的風險,防范出現各類糾紛,此時相關企業的定位就是服務和管理的模式。而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比如說涉及到租賃市場的發展,房企也會考慮不同的裝修策略,類似會傾向于做一些軟裝的配置,盡量不改房型。過去部分房企參與此類業務的時候,刻意做硬裝,其定位可能是不對的,因為這容易拔高租金,反而在市場發展中會面臨各類約束和壓力。
易居企業集團城市發展部副總經理繆萌表示,對于集體建設用地的發展和相關投資,需要明確四個原則和要素。第一是收益平衡,政府和集體的收益如何來平衡,尤其是如何研究基礎設施的投入對土地增值收益的貢獻,這是改革中所需要注意的內容。第二是土地的雙軌制,目前有很多地方還是在做農轉非,這和現在的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概念需要做區分。第三是地區之間的平衡關系,像東部和南部的經濟發達地區,基本上進入到了泛城鎮化的階段,未來土地利用會更加靈活,而中西部可能會有差異。第四是新規和舊制的平衡,尤其是在土地空間規劃等方面的調整下,如何識別相關風險也很關鍵。相關企業和市場參與者需要遵循此類原則,進而形成更科學的投資策略。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