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春筍般的樓房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
春筍般的樓房
李仲清
這幾年,人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如果你幾天不到一個地方去,就會發(fā)現那里已大不相同,如同變魔術似的,舊樓突然不見了,接著便是春筍般的新樓拔地而起。石化城也是如此。
古老而神奇的黃河,穿溝過峽,爬巖越坎,經過九十九道灣,終于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城市——西部重鎮(zhèn)蘭州。在蘭州的西郊崛起了一座雄壯的石化城。在這里不僅有油海塔林,有如琴弦一般的管網,薩克斯一樣的裝置,合奏著一首首保障能源為國爭光的強勁樂曲。這里也是我們亮麗的家園。
作為共和國長子的蘭州石化公司是國家“一五”期間投產建成的,住宅小區(qū)的建設從建廠投產時就開始了。當然那時的住房非常簡陋,大多都是干打壘式的小平房。石化住宅區(qū)的建設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房主要以平房為主。到了七十年代建樓主要以磚木結構為主。1980年-1987年住宅樓建設主要以磚混結構為主,1987年以后主要以框架結構為主。
大凡在1988年以前去過蘭州石化福利區(qū)的人,都知道在福利路有一棟叫“幸福大樓”的高四層的黃色木頂樓。之所以叫幸福大樓,在當時肯定是西固一流的建筑了,在遍地都是土坯房的情況下,住上這樣的房子能不幸福嗎?“幸福大樓”每層有兩個水房和廁所,中間有一條通道,南北都是房間。每間房也就14平方米,起初每間房都設上下床,住8人。后來,由于更好樓房的建成,人們不再叫它“幸福大樓”,更名為黃大樓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這棟大樓終于被拆除了,隨之而起的就是4棟18層的高樓。
1990年我結婚時,要到了一套兩家合居的房子,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和廁所,另外各有兩間小直套。這在當時已是不錯的房子了,但樓層漏水,我不免為此發(fā)了番牢騷,恰好被我的一位領導聽見,他當即批評了我。因為他當年就是在我的這個廚房里結婚的。想想也該滿足了。
在西固有一個叫小平房的地方,不用說大家都會明白這里肯定與平房有關,而且都是小房子。的確如此,不過誰也不會相信,這里曾經有過三四百排小平房,每排都有近十間房。這就是當年石化企業(yè)蓋的干打壘式的房子,這個地方因此而得名。現在盡管小平房的名字還沒有完全在人們的記憶中抹去,但是,這里已經樓房林立了,全都是齊刷刷的石化住宅樓。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蘭州石化公司為解決新婚夫婦住房難,特意建設了一排新樓,叫做“鴛鴦樓”,是一種用整塊預制板做的一室一廳的房子。雖然房子小了點,質量也差了些,但總歸是一套獨立的住房了,這些“鴛鴦”們當然很高興了。目前這些房子已列入拆遷范圍。可那時要結婚的人非常渴望能得到這樣一套房子。
1987年以后建的房子總體比較好,不僅是框架結構的,面積也較大,布局合理。這幾年不僅住宅樓建設加快了。小區(qū)改造的力度也很大。不僅對所有老樓都進行了“穿靴戴帽”式的改造,對樓頂都進行了處理,安置了鋼結構尖頂,對樓體進行了粉刷,而且加大了對小區(qū)環(huán)境的治理,現在的小區(qū)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0%,個別小區(qū)達到了50%以上。現如今每個小區(qū)都建有休閑廣場和活動場,人們茶余飯后,不用出小區(qū)門,就能玩健身器材,就能打牌、下棋、聊天。只要你臨窗而站就能看到綠樹和花草,真有一種置身花園的感覺。
12號街區(qū)是蘭州石化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民用建筑項目,也是蘭州市一次開發(fā)建設的最大的住宅小區(qū),被列為甘肅省重大工程項目。小區(qū)設計立足“陽光、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追求“生態(tài)、環(huán)保、智能”的建設目標,充分體現了具有地域風貌和石化特色的建筑文化風格,實現了人與建筑、人與自然的和諧。
僅從居住條件的變化,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祖國的飛速發(fā)展。我們生存居住的家園必將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和諧、越來越亮麗。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