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之美物】華夏文明絢麗的曙光——黃河彩陶
【博之美物】
華夏文明絢麗的曙光——黃河彩陶
三足圜底彩陶缽
旋紋彩陶壺
張朋川
世界古文明多源于生機激蕩的大河,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黃河文明等都因大河的滋養而興盛。黃河文明是中國人的精神之源。黃河文明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以彩陶為特征的,黃河彩陶則是黃河文明的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
1 大河厚土孕彩陶
黃河彩陶發源悠遠,黃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產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灣文化的彩陶,遙應兩河流域的彩陶,同時輝映于亞洲的東部和兩端。
距今6000年之際,長達5464公里、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的整個黃河流域,都有彩陶的分布,同一水系的彩陶分布面積為世界最廣。黃河各地區、各時期的彩陶,因自然環境的不同和文化內涵的變化,藝術面貌各具特色,圖案新意層出不窮。由于寬闊的時空和地域的縱橫交錯,彩陶花紋的樣式無比豐富,匯成原始圖案的寶庫。
黃河彩陶以題材豐富、樣式繁多、構成巧妙的圖案紋樣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彩陶,表現出對紋樣造型、圖案結構的特有的感悟。黃河流域的彩陶制造者,創造出想象力超絕的圖文意象,從中流露出天真的稚趣,具有強烈沖擊力的形式感。黃河彩陶的藝術魅力,如黃河水無窮無盡,它是黃河人童年的不朽智慧之花。
黃河彩陶上下相延發展了5000多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高潮迭起,意象萬千,構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彩陶發展史,從而成為東方遠古彩陶藝術的代表。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2 彩陶搖籃
黃土高原地帶,以渭河河谷為最寬,由于經常性的洪水泛濫,渭河兩岸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土,不僅為農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而且為制作陶器提供了優質的陶土。這里的土質疏松,純凈無雜質,潤如橙黃色粉糕,質地細膩而具有柔韌性。這一方充滿了靈氣的黃土地,成為彩陶的故鄉。
黃河流域的彩陶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退四個階段。而黃河彩陶的發展又是完整而充分的。大地灣文化彩陶的發現,為解決中國彩陶起源的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地灣文化的陶器顯示出原始性。陶坯是用分層敷積法制成,陶質酥松。胎心為夾有均勻細砂的泥料,器表用較細的不含砂的泥料通體敷成。陶器有了這種較細而潤滑的表面,為在上面繪制花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大地灣文化陶器的器物種類少,具有一器多用的特點。器物造型簡單,以半球形和球形為基本造型。圜底缽和底部加有三足的圜底缽是主要的彩陶器型。彩陶紋樣十分簡單,在口沿繪一圈紅色寬帶紋,口沿內繪一圈紅色窄帶紋。紅色寬帶紋作為中國彩陶上最早的花紋樣式,猶如曙光中的一抹朝霞。
大地灣文化晚期的制陶技術有了發展,彩陶陶質為不含砂的細泥紅陶,能流暢地畫出較鮮亮的花紋。彩繪的顏色除紅色以外,還出現了黑色。
文字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繪在大地灣文化彩陶上的紅色符號,也透出了文明的晨曦之光。大地灣文化的寬帶紋彩陶缽內繪著紅色獨體符號,已發現的符號有“↑”“+”“×”“‖”等10余種,大部分屬于指事性質的符號,有的符號可能與數字有關。大地灣文化彩陶上的指事系統符號,在繼起的半坡類型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延續發展,不僅符號的種類增多,而且還出現了合文。在黃河上游遠古文化彩陶上,這類指事系統的符號延續了2000多年。
大地灣文化的碳素測定年代為距今8000年左右,因此大地灣文化的彩陶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彩陶。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