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掠影】“五泉山人”與五泉山
【文化掠影】
“五泉山人”與五泉山
五泉山山門 呂亞龍
□ 左玉麗 王立仁
五泉山,并不是一座獨立的山峰,而是蘭州城南皋蘭山北麓西側的一片山坡。海拔1600多米,面積約26萬多平方米。
相傳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軍行皋蘭山下,卻找不到水源。將軍當即飛馬執鞭,在山坡上連戳五下,鞭到之處,涌出五眼清泉,五泉山因此而得名。
然而,對于蘭州人來說,五泉山的意義不僅僅是一處風景名勝,她更是一座薈萃人文歷史與蘭州特色的文化博覽園。
五泉山的這一地位,與一位金城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五泉山人”劉爾炘密不可分。正是他,賦予了五泉山異常豐厚的文化底蘊。
一
五泉山山腳以北500米開外,一座三楹歇山頂木牌坊屹立石級之上,這就是五泉山的山門。牌坊上劉爾炘題寫的“五泉山”三個大字,蒼勁有力,厚重雄渾。
這個山門,也是全山中軸線的起點。
五泉山本無中軸線。五泉山的建筑,始建于元代。山上原有的十多處古建筑群,因為建成年代不一,缺乏統一的規劃,各自為政,彼此之間沒有內在聯系,因此顯得雜亂無章。
100年前的1919年,眼看著這座山水園林,因為年久失修和戰亂踐踏,已經是斷壁殘垣、破敗不堪了,劉爾炘深感痛惜,他決心重修五泉、再造名山。
劉爾炘以個人名義發起募捐,得到廣泛響應,社會各界慷慨解囊,很快就募集到白銀四萬八千兩。
1919年夏,劉爾炘親自主持五泉山工程開工。他為自己取了“五泉山人”的名號,吃住在工地,親自擘劃、親手繪圖、親身督導,廣泛聽取能工巧匠們的意見建議,集思廣益,開始了5年多的緊張施工。
重修后的五泉山,“補其舊毀,增其本無”,總建筑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殿宇樓閣布局謹嚴,錯落有致;廊坊橋榭相互貫連、曲徑通幽,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園林景觀,面貌煥然改觀。
以山地為骨骼,以五眼清泉的水系為脈絡,形成了完美的整體布局。在劉爾炘的通盤規劃下,新建了五泉山山門,不僅一下子提起了全山的氣勢,而且拉開了園林區的空間。以山門為起點,以山門至文昌宮為主軸,一路南上,“樂到名山”門、蝴蝶亭、浚源寺、萬源閣、青云梯、文昌宮等依山就勢,依次相連。中軸的東西兩側,“皆就山坡,傅以長廊”,形成左右合抱之勢,使各組建筑遙相呼應,形成了“一軸托兩翼”的中國古典園林格局,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之美。五泉山的建筑,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等各種大屋頂悉數展現,樓閣殿宇氣勢恢宏,造型結構既遵從工部《營造法式》,又體現西北特色,挑檐深,起翹高,敦厚而不呆板,秀麗而不輕浮。樓閣、殿堂、牌坊、亭榭、戲臺、游廊、院落一應俱全。各處建筑依山就勢、妙用泉潭,或藏或露、或大或小,或流水淙淙,或花木映掩,巧借自然地形地貌,展現出高超的造景藝術。
單就作為風景名勝的五泉山,已經足以讓游客流連忘返、嘆為奇觀了。然而,劉爾炘還有著更為重要的考量。
二
劉爾炘對五泉山的整體布局,充分體現了“以儒為宗、三教共存、多元融匯”的學術理念。
全山樞紐之處,有一座三層閣樓——萬源閣。這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原甘肅舉院的明遠樓。這里是弘揚儒家思想,追溯中華文化源頭的地方。萬源閣的三樓,有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四位圣人的塑像,他們是“我中華之學術導源也”。二樓“思源樓”是周敦頤、程頤、邵雍和朱熹等理學四賢的塑像;一樓“望來堂”,是學界同儕商量學術之地。
全山最高處的“三教洞”,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理念的象征。
縱觀全山,民俗文化的各種符號薈萃,不僅有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觀,有民族英雄,有民間崇拜的神祇,甚至優伶藝人的祖師爺都有一席之地,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劉爾炘在萬源閣的西側,分三個臺階新建了太昊宮建筑群。最上方的大殿里,是誕生在隴原的大地上的上古三圣——伏羲、女媧和黃帝。華夏人文初祖、人文始祖和創造人類、煉石補天的偉大母親端坐于此,讓光照千古的甘肅文明有了一個至高的起點。以下兩層則是當年由圣人孔子親自教誨、號稱“孔門三子”的甘肅弟子秦祖、壤駟赤、石作蜀的塑像。由于他們三位的傳播,隴原文化演進始終保持了中華文化的正脈。
“三子祠”配祀西漢營平候趙充國等35位甘肅籍歷史名人。文昌宮東南“皋蘭鄉賢祠”中,以明代段堅為尊,供奉著彭澤、鄒應龍等41位蘭州籍杰出人物。通過他們的生平事跡,把甘肅省、蘭州市文化發展的脈絡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出來。這些先賢,是劉爾炘委托李晉臣、王蘭亭、王烜、李蔚起、張維等人,耗時5年多,從浩如煙海的史書中,選出432位甘肅籍歷史名人,編纂成《甘肅人物志》一書,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斟酌比較,才精挑細選出來的。劉爾炘當時用心之周密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三
劉爾炘的目光所及,遠遠超出這一座山林的范圍。他更大的心愿,是“為千秋綿絕學,留一線是微陽”。他要借這一處秀山明水,把中華國學的精髓要旨保存下來。
鴉片戰爭后,傳承兩千多年、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傳統國學日趨式微,儒家文化成了被遺棄和批判的對象。作為儒家文化的堅定守望者,最讓劉爾炘憂心的,是中華國學的文脈接近中斷了。劉爾炘認為,他不能對此無所作為。他要通過五泉山修建,來實現請圣賢入山林,“收而藏之,留為他日種子”。經過他的擘畫點染,五泉山成為甘肅省、蘭州市文化血脈的傳承之地。這在100年前的社會氛圍中,是何等的膽略和遠見卓識,展現出他對中華文化精髓超凡的堅守。
五泉山上,還有劉爾炘留下的另外一個寶貴的精神遺產,那就是他在五泉山上應景適情,為各處樓臺亭閣撰寫的130多副精彩的楹聯。這些楹聯深入淺出,詼諧幽默,將山水、風物、人生智慧凝練其中,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成為五泉山的一道獨特風景。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民間廣為流傳,還經常有人專程上山抄錄這些楹聯。如寫于望來堂的:“正學廢興關世運,斯文絕續在人才。”為青云梯題寫的:“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寫于摸子泉的:“糊糊涂涂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子拿去,說是兒孫。”等,皆為精品,不勝枚舉,將五泉山裝點成了一座“楹聯主題公園”。
在五泉山重修100周年之際,紀念“五泉山人”劉爾炘,給予我們的啟迪和教育是多方面的。今天游覽五泉山,也不單是游山逛景,而是領略這里的文化內涵。正如劉爾炘在《五泉山太昊宮記》中寫的那樣,一定要細細“注其精神念慮,而不至入寶山空回也”!是的,我們要在秀美幽深的五泉山探寶、得寶,攜寶而歸,以謝先賢為此付出的心血。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