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簡”述中國故事
《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簡”述中國故事
發布會啟動儀式
首次公開亮相的兩部專著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 文/圖
18日,“簡述中國故事——《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成果發布會暨甘肅簡牘博物館未來發展思享會”在蘭舉行。這也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后的最新重大成果,將為“一帶一路”的歷史研究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為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甘肅簡牘占全國總數80%以上
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制成冊,并稱其為簡牘。甘肅是簡牘大省,自1907年以來,共有8萬多枚簡牘出土。其中又以漢簡為最,總量達7萬多枚,占全國出土漢簡總數的80%以上。
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甘肅簡牘博物館集中保存了4萬多枚簡牘以及相伴出土的1萬余件文物。
在此次正式發布的兩部成果專著中,《懸泉漢簡》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合作整理完成,《玉門關漢簡》由甘肅簡牘博物館與其他兄弟單位合作整理完成。
推動甘肅簡牘“活”起來、“火”起來
“簡牘是原生態的文獻資料,保存了中國傳統典籍最真實的面貌,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在致辭中表示:“甘肅藏出土簡牘歷來倍受學界矚目,整理研究工作有著交流合作、開放共享的優良學術傳統。每當有甘肅藏出土簡牘完成整理釋讀并公諸于世,都會在學術界掀起新的研究熱潮,都會在不同領域生成新的學術增長點,都會誕生為數眾多的重要成果。”
她說:“今天的研究成果發布會,同時也是為了宣告甘肅藏出土簡牘研究的大門永遠向社會各界敞開,歡迎更多有志之士、有識之士加入到簡牘保護研究弘揚的隊伍中來,希望大家以更新穎的研究視角、更前沿的研究理念、更科學的研究方法取得更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不斷為簡牘學注入新活力。”
“簡牘保護研究工作在甘肅薪火不絕、傳承有序。”馬玉萍感慨地說:“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甘肅簡牘保護研究弘揚面臨著廣闊前景。我們真誠期待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積極出謀劃策、貢獻真知灼見,共同講好簡牘故事、絲路故事、中國故事,推動甘肅簡牘‘活’起來和‘火’起來,切實擔負起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729枚漢晉簡牘均屬首次公布
此次出版發行的《懸泉漢簡(壹)》中,前言部分記錄了懸泉遺址和懸泉漢簡發現發掘和整理研究的全過程,后面列表附有相關的尺寸年代質地等信息,為學術界研究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專題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了解,全部懸泉漢簡將擬分八卷出版,每卷收簡2300枚左右,彩色原圖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釋文和其他信息緊隨其后。彩色圖片呈現原簡的原色原貌,紅外圖片呈現原簡文字的清晰度,其真實性和資料性無與倫比,是當時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實時記錄。
《玉門關漢簡》收錄了歷年來敦煌地區各烽隧遺址出土并且收藏在敦煌市博物館的全部漢晉簡牘729枚(有晉簡2枚),其中包括1998年在玉門關遺址發掘出土的381枚、1987年至1990年在懸泉置遺址采集的懸泉漢簡57枚、1990年以來在其他各烽隧遺址采集的零星漢簡79枚,均屬首次公布。另外,還有212枚雖在此前已有發表,但此次重新整理,有清晰的圖版和更加準確的釋文,都將以新的面貌呈現給讀者。
書后還另附“相關簡號對照表及尺寸規格”及“1998年玉門關遺址發掘簡報”,有助于研究者進一步了解相關背景資料。其整理出版對研究敦煌郡、玉門關在絲綢之路上的功能和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十多年研究還清簡牘整理舊賬
“甘肅是漢簡大省,是中國簡牘學的發軔之地。”甘肅簡牘博物館研究館員張德芳有感而發:“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里,先后有70多個批次,6萬多枚漢簡出自甘肅。1949年以后,更有居延新簡、金關漢簡、地灣漢簡、馬圈灣漢簡、武威漢簡、甘谷漢簡、懸泉漢簡以及放馬灘秦簡、黃家灣晉簡等依次問世。”
他欣喜地說:“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甘肅出土的秦漢簡牘除此次發布的《懸泉漢簡》正在陸續分卷推出外,其他所有歷年來在甘肅各地出土的秦漢簡牘都已整理出版公布完成。過去那種藏在深閨人不識,只聞其聲不見面的狀況已經宣告結束。”
張德芳感慨地說:“最近的十多年里,我們在兼顧其他教學、基建任務的情況下,出版整理研究成果24種、53冊、1043萬字,基本上還清了簡牘整理的舊賬,有些還借助新的科技手段進行了重新整理。”
“強強聯手”開啟深度合作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就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對甘肅簡牘保護、研究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強調要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化價值發掘與傳承弘揚工作。本次活動舉辦,便是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通過研究成果發布與專家學者研討交流,匯聚學界、業界、媒體等智慧,共同推進甘肅簡牘的保護研究,文化價值發掘和傳承弘揚。
據悉,通過本次活動甘肅簡牘博物館還與新華網開啟了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共包括“甘肅簡牘數字展館的設計建設”“簡牘研究成果新華網數字化、融媒體獨家首發”“文物數據數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臺”“衍生產品市場開發”“博物館多渠道內容營銷”“打造核心IP庫”“簡牘文化內容推廣及國際化項目開發”“共建國內首個5G時代數字文物保護與傳承聯合實驗室”八大內容。
其中,聯合實驗室將瞄準建設國際一流富媒體實驗室的目標,充分利用5G等新技術,開展數字文物保護、技術應用和業務模式等前沿課題研究,打造優質數字文物保護內容產品。還將通過數字化手段,對簡牘文物進行數字化信息整合管理,運用大數據、AI等方式,搭建簡牘文物數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臺。
企盼已久的重大成果
“我們始終認為,不能停留在甘肅是簡牘之鄉、甘肅是出土漢簡最多的地方、甘肅漢簡同敦煌遺書是獨有的特色文化遺產這樣一些膚淺的滿足之中。”張德芳由衷地表示:“要使甘肅漢簡真正發揮出它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真正服務于今天的經濟文化建設,真正為‘一帶一路’的倡議提供歷史智慧,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水準的整理工作和全部資料的公布發表。”
他說:“今天發布的《懸泉漢簡》,是歷史學界、考古學界、書法藝術界和相關領域企盼已久的重大成果,是無數參與者多年的心血。懸泉漢簡由于出土于兩漢的郵驛機構,所有內容都根當時的絲綢之路和對外交流息息相關,是我們研究兩漢絲綢之路的珍貴資料。”
張德芳表示:“《玉門關漢簡》獨具特色,是歷年來不同時間發現于敦煌地區的漢晉簡牘,涉及20多個不同地點,總計729簡。這次全面公布,標志著出土于河西各地的零散漢簡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到目前為止,甘肅秦漢簡牘的整理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績,但是其后的研究工作還任重而道遠,需要今后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