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傳奇黑水國
傳奇黑水國
俯瞰南城,明朝所筑南城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20米,城墻和角墩都較為完整。
南城內大量散存的有兩種獨特的斷磚,叫“子母磚”,子磚凸出的部分鑲嵌在母磚凹陷的部位,妙合無垠。
古城頹廢不堪,黃沙、斷磚殘片、駱駝刺、梭梭草遍布城內外。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曹志政 文/圖
落日的余暉映紅了殘垣斷壁,微風起時似有細沙輕輕蠕動。腳下是千年斷磚殘片,觸手可及千年土坯城墻,仿佛時空穿越于千百年前城池,腦海中清晰地勾勒出月氏聚牧、漢匈爭戰、茶馬交易、兵防屯駐、沙毀古城的一幕幕場景;仿佛看到了昔日古城的繁華盛景、孤寂悲壯的歷史演繹;遙想到了漢唐,古城為絲綢之路上的商旅駝隊迎來了朝陽,送走了晚霞。
這處古城即黑水國,位于張掖市區向西約10公里的甘州區明永鄉境內。從空中俯瞰綠地中兩片沙窩,格外醒目,黑水國古城遺址分南北兩城,相距約3公里,國道312線從中穿過。
據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這里在4000多年前即有人類建造的痕跡,遺址是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院遺址、古屯莊、古墓葬為一體的龐大甘州“歷史古籍”。
“黑水國”被當地人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但在早期歷史典籍中并無明確記載。明末清初,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元代《杜氏通典》,認為此系漢時張掖古城,而古城來歷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由來探究
黑水國南北兩城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城現存城墻多為明代所筑,城內散存有大量漢代磚塊,城墻和角墩較為完整;北城疑為漢代所筑,城墻和角墩大多已被沙漠所淹。兩個城池造型基本一致,平面為方形,像舊時屯莊或族人城堡。城墻為黃土夯筑,四角筑有方形角墩。
黑水國究竟是怎么來的,又是什么人所建,史無記載,眾說紛紜。1941年9月,于右任先生同考古學家衛聚賢等人赴莫高窟考察,途經張掖,聽說有一座黑水國古城,便欣然前往,卻尋無所果,他在《黑水國》一詩中稱“沙草迷離黑水邊,何王建國史無傳。中原灶具長人骨,大吉銘文草隸磚”。
有關黑水國得名有幾種說法:很早以前,黑河繞古城而過,因傍依黑河,故得名“黑水國”,遺址北城外圍現在還有黑河的一段河道。又說是當地方言訛傳,黑水國古城周邊地勢低洼,積水成潭,當地老百姓稱為“黑水窩”,“窩”和“鍋”讀音混淆,久而久之,叫成了“黑水國”。第三種說法是匈奴人移居這里,劃疆而治,為小月氏國,國都就建在此地,民間傳說匈奴人膚色黑,稱作“黑匈”,后來人們把他們建立的這個古城稱為“黑水國”。
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認為:根據蒙古語和突厥語乃至原始突厥語,這里所謂的“黑”,其詞意是“大、雄渾”,而非“黑”意。傳說中黑水國是叫“黑匈”的匈奴部建立的,而黑匈奴就是大匈奴。所謂的“黑河”,突厥語原意是大河。
幾種說法中,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最為可靠。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