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截欺詐 險企共筑智能風控“防火墻”
面對科技興起,保險業遭遇了欺詐新風險。近日,一份2019年保險業智能風控“白皮書”披露,險企風險管控存在欺詐頻發、依賴人工、信息割裂等痛點,嚴重影響風控效果和效率。目前,險企自建智能風險系統的同時,也正在引入智能風控系統共筑欺詐“防火墻”。
欺詐頻發挑戰風控
保險的初衷本是一份保障,卻有人從中看到了“一夜暴富”的機會。例如天津男子泰國殺妻騙保,作案前為妻子購買18張保單,保額高達3000萬元。還有人偽造車禍墜河假象騙保,導致其妻以為丈夫身亡攜一雙兒女自殺。還有遼寧一對夫妻串通保險公司人員利用癌癥病人病歷和身份騙取保險金,而癌癥病人為改善生計也同意參與騙保……
事實上,隨著保險業務的發展,各種潛在的欺詐風險也隨之增加,欺詐手段也呈現多樣化、專業化、團體化等特征。據統計,車險常見的欺詐類型就有30多種,例如擺放現場、二次碰撞、故意出險、虛報盜搶、酒駕/毒駕調包、重復索賠等。性質惡劣的還有團伙作案,例如北京市曾破獲車險詐騙團伙,共騙保超200起,涉及8家保險公司,詐騙金額超過300萬元。
如此來看,保險公司在風險管控方面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金融壹賬通與中國保險學會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保險行業智能風控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險企風險管控存在欺詐頻發、依賴人工、信息割裂等痛點,嚴重影響風控效果和效率。
此外,在保險公司反欺詐反滲漏的抗擊戰中,存在諸多與數據相關的挑戰。數據質量差、內部信息割裂和外部信息難共享等問題增加了行業和企業的風控難度,直接影響保險風控效果。
業內一項粗略的統計數據顯示,80%的保險業務由代理人和經紀人促成,保險公司幾乎接觸不到客戶,其所掌握客戶信息的準確率甚至不足50%。
科技賦能風控升級
普華永道發布的《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18》曾表示,2017年保險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方面由于缺乏技術手段的支持,難以用系統方法對理賠案件的賠付額進行排序和關注,無法偵別最可疑的理賠行為與欺詐滲漏;另一方面因為風險識別工具缺乏強延展性,無法有效偵測新發風險。
而進入2018年,保險業風控技術迎來飛速發展。《白皮書》調查顯示,隨著保險科技與保險行業的深度融合,行業開始進入“智能風控階段”,深度應用大數據、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智能預警和多維核驗。其中多數公司都開始投入巨大資源,在客戶風險評價、理賠反欺詐等方面做出積極嘗試。
據了解,大地保險借助“大地-百度云實驗室”建立專屬用戶畫像系統,計劃今年單個用戶基礎特征標簽將增加到1000個,相關成果已在風控管理等領域試驗應用;金融壹賬通所開發AI智能閃賠上線,曾幫助一家財險公司在三個季度內減損3400萬元。另外,人保資產從發債主體信用資質變化等大數據入手,通過精準程序設定,對市場內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研判”并開展智能化信用評估,從而達到風控效果。
此外,中國保險學會與金融壹賬通共同發起成立國內首個“保險智能風控實驗室”,研究建立多險種的智能化反欺詐系統,為保險業欺詐風險的分析和預警監測提供支持。
引入第三方應對欺詐成趨勢
在大型保險企業積極建立智能風控體系的同時,中小險企也不甘落后。一位險企業務總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少中小保險公司都已開展智能風控體系的建設,并且一直在持續推進中。
不過對于中小保險公司而言,完全依托自身力量建立智能風控體系可能會觸及發展痛處,對此,華安財險執行董事兼總裁童清表示,保險科技的特點是投入大、周期長,有些技術等研發出來就已經過時了。由于資金、人才、能力的不足,中小公司對于保險科技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想做不能做,做了又做不好,又擔心被吃掉被綁架。
由此看來,引入第三方服務商或許是中小險企提升風控水平的可行方式。對此,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謝遠濤表示,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核心是打造技術標桿,給出一個創新示范,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并沒有必要每個企業都造CPU,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比較優勢分析,核心是數據,即使各個公司把技術解決了,數據方面也沒有這些優勢,因此要有開放式的心態,尋求一個比較成熟靈活的第三方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白皮書》也指出,通過引入第三方服務商,采用快速插拔、靈活調用等云部署方式,中小險企能快速、低成本地構建和提升風控能力;同時,通過建立行業聯盟共享數據資源,進行“聯防聯控”,也可助力中小險企快速形成風控能力。
以車險為例,可通過構建風控聯盟,建設全國性的反欺詐網絡等平臺,聯盟企業還可以進行“黑名單”數據的共享,充分識別、共享從事專業詐騙的人員。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