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十年交易額增超4000倍 新金融“入場”激發消費潛力
中國網財經11月10日訊(記者 暢帥帥)“這個月要吃土了!”北京市民王先生告訴中國網財經,11月初到現在他已經花了4000多塊錢在各電商平臺買東西,付了約400元的定金,11月11日當天預計還有近2000元的東西要買。
資料圖(中國網財經暢帥帥 攝)
從2009年至今,第十一個“雙11”購物狂歡節即將到來,很多人早已摩拳擦掌預備狂買一番,也有很多人像王先生一樣已經買了很多。從阿里官方發布的交易數據看,2009年第一個“雙11”時,當天的交易額是5200萬元,而去年的數據是2135億元,10年時間增長了4100多倍。同期,京東商城“雙11”期間交易額為1598億元,同比增長25.7%。要注意的是,京東統計的周期是從2018年11月1日00:00至11月11日24:00。
中國網絡消費的增長速度由此也可見一斑。分析認為,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體現中國經濟活力的晴雨表。敢于花錢,敢于“清空”長長的購物單,中國消費者用手“投票”表達了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
“新消費”不斷涌現 中國人網購花錢11年增近70倍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9年第一個“雙11”時僅有27個品牌商參與了活動,而如今參與的廠家已經多到難以統計。同時“雙11”也從一家電商平臺的促銷節演變成全民共同參與的購物狂歡節。電商平臺“諸雄爭霸”的格局之下,各種優惠活動層出不窮,人們的消費潛力也被進一步挖掘。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在去年“雙11”時表示:“今天我們見證了中國消費經濟的實力和崛起,以及消費者對于日常生活方式升級的不斷追求。
數據來源:商務部 (中國網財經暢帥帥制圖)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8)》顯示,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繼續擴大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1.63萬億元,同比增長8.5%;網上零售額9.01萬億元,同比增長23.9%;跨境電商進出口商品總額1347億元,同比增長50%。
回顧中國網絡消費的十一年發展,網上零售額從2008年的0.13萬億元,到2018年的9.01萬億元,十一年時間增長近70倍。
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當前我國消費經濟進入繁榮發展和快速變革時期,新的消費趨勢、新的消費領域、新的消費模式不斷涌現,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特別是“雙11”等網絡集中促銷活動,已成為消費者日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消費發揮了積極作用。
快遞“忙碌”新金融“入場” 消費潛力進一步被激發
“雙11”不僅是消費者、電商平臺以及商家的“狂歡”,也是快遞行業、金融行業等的“狂歡”。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雙11”(11月11日-16日)業務高峰期間,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郵(快)件18.82億件,同比增長25.8%。11月11日當天處理量達到4.16億件,比去年增長25.68%,是日常處理量的3.2倍,再次刷新了我國快遞最高日處理量的紀錄。
資料圖(中國網財經王擎宇 攝)
龐大的交易量給快遞員們帶來了龐大的工作量,為應對“雙11”,快遞企業都會臨時擴招人員,這也帶來成本的提升。9月份以來,陸續有快遞企業發布漲價的通知。中通、圓通此前相繼發布通知,宣布自11月11日起調整快遞費用,理由是“雙11”期間需求量大,為保證服務質量,各環節人力、物力等成本上漲。
11月6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召開全省快遞行業涉嫌壟斷告誡會,通報了圓通、中通等快遞企業存在協同漲價、限定交易等涉嫌壟斷違法行為。要求快遞行業要加強行業自律,不得相互串通、聯手漲價,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拒絕交易;行業協會不得以協議、決議、協調和口頭約定等方式串通定價、聯合提價、合謀漲價。
除了快遞企業已經“忙起來”,金融機構也已入場“雙11”,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支付、消費金融等業務,也為品牌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據新華社報道,今年“雙11”商家在備戰期間,人均貸款7次,有15萬商家甚至超過100次。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互聯網金融深度參與“雙11”是觀察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窗口,是踐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田。在助力普惠金融的同時,作用于供給側和消費端,激活潛在消費需求,提升金融供給的效率,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讓“雙11”真正成為實體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推動力量。
有分析認為,“雙十一”銷售額持續攀升,凸顯了中國仍然擁有巨大消費潛力,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中國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不斷演變的購物選擇,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