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梨筆筒包漿瑩潤,達到玻璃底最高境界
六棱葵口筆筒費工費料,存世量稀少,黃花梨材質的更是如此,流傳下來的幾乎都是精品,加上屬文房用具,自古為人們所喜愛,伏案之余少不了把玩消遣,久而久之,長出瑩潤包漿,有別于其他黃花梨家具。
今年現身紐約的這只黃花梨筆筒,表面光滑锃亮,如鏡面一般,能反射出光源輪廓,還隱隱約約照出參觀者的身影。
口沿邊緣和曲面轉折處,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像建筑幕墻上的高光點,這是由于筆筒表面有一層類似玻璃的物質,即老物件上常有的包漿。
筆筒剛做好時,表面并沒有這層東西。木頭暴露在空氣中,逐漸被氧化,形成極薄的一層覆蓋物,清亮透明。后來在不斷觸摸、擦拭或盤玩中,氧化層外皮被磨去,露出新鮮表面,然后繼續被氧化,又長出新的一層堆積在上面。
日復一日,透明層達到一定厚度,見光產生折、反射,能夠被肉眼所發現,看著像包裹在玻璃之中,于是被形象的稱為“玻璃底”。
由此可見,包漿是包漿,玻璃底是玻璃底,只有包漿累積到相當程度,厚到一定級別,才可以被叫做“玻璃底”。
“玻璃底”是黃花梨盤玩者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要想達到這種程度,料質、時間、摩擦三者缺一不可,塵封在故宮地庫里的明清黃花梨家具并不會有玻璃底。因此,如果再看到有人在地鐵上或行走中,拿著一串珠子不停地搓啊搓,您就不難理解了吧。
從青澀到成熟,乃至如此效果,玻璃底絕非一日之功。黃花梨六棱葵口筆筒從始至今,就在指尖上纏繞,于掌心中停留,被主人們細致把玩,終于達到玻璃底最高境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