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是太太,站起當丫鬟,茅善玉變臉竟然那么快!
唱過無數次《雷雨》,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在抖音短視頻首次嘗試一人分飾兩角。坐著時,她是繁漪,站起來她又成了四鳳,“排《雷雨》,輪到四鳳唱段,我都是跳過去的,沒想到在短視頻里有機會客串一回。”
除了《雷雨》,茅善玉還在抖音上傳《家·瑞玨》選段,一條紅圍巾當作紅蓋頭,像小姑娘玩過家家。她教網友上海話發音,將詞組打印出來,貼到臺歷背后,便于翻閱。拍攝場地從家到辦公室,掌鏡者有時是家人,有時是辦公室年輕人,背景音是手機放伴奏帶,“很簡單,很自然。”與此同時,茅善玉出鏡態度又極度認真,“有些抖音UP主走隨性風格,起床不梳頭不洗臉,就開鏡頭。我不能忍受隨便,必須想好穿什么,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亮相。演員傳遞美與藝術,一個眼神、一個姿勢都有講究。”
茅善玉把自己錄制的“武漢加油”短視頻也上傳到上海滬劇院抖音平臺。去年年末《敦煌女兒》作為上海參加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唯一推薦劇目,在武漢洪山禮堂上演。從藝數十年,茅善玉第一次在武漢演戲。她夸獎武漢“戲碼頭”名不虛傳,“武漢觀眾懂行懂戲,《敦煌女兒》到了表演關鍵點,臺下掌聲不停,可見好藝術不受地域、文化、語言限制。”《敦煌女兒》主人公樊錦詩、彭金章夫婦與武漢大學淵源頗深。彭金章于1963年至1986年在武大歷史系任教。茅善玉一下飛機就來到武漢大學,特地邀請160名武大師生觀看《敦煌女兒》。
上海滬劇院在武漢演出
短視頻之外,茅善玉在演藝大世界云劇場戲曲展演周客串主持、演員、導演。為錄制滬劇電影《雷雨》線上導賞活動,她提早幾天理思路,分段落,“電視節目是排定好的,做線上導賞更加個人化,我在汾陽路150號白公館邊走、邊解說,形式更活潑豐富。”
《雷雨》線上導賞
電影《雷雨》保留舞臺版本“盤鳳”“吃藥”“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等經典唱段,還展現在舞臺上未充分展示的原著經典場面,例如繁漪雨夜尾隨周萍,四鳳、周沖雙雙觸電而亡的場景。“我梳理了電影與舞臺表演的區別。”錄制線上導賞,茅善玉像極一板一眼的小學生,沒有半點馬虎,“滬劇唱腔有表現力,字多腔少,越是簡單越是自然,越容易有感染力。”她邊演、邊唱、邊解說,還不忘盯緊攝像師:樹底下不能拍,樹影太多;室內拍攝時,窗戶全部打開,用自然光;鏡頭不能太死,得給人物多一些表達空間,“比如我從樓梯走來,先拍腳,神龍見尾不見首。觀眾想要看臉,很抓人。”拍完一段,茅善玉第一時間看回放進行自我批評,“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