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木的黑色姿態
傳統是靈魂,時尚是外衣,或古或今、或中或西的元素糅合在一起,讓中國風徐徐吹拂,跳脫時空界限,呈現出充滿活力的姿態。中式元素既可簡樸,又可繁華,既有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現實主義。于冷靜中使用,便可活躍氣氛,鮮明的色彩締造出細節經典,小飾品也可展現大意境的效果。中式擺件都是有生命的,雖然只是空間中的一個細節,卻決定了這里的氣質。
Anton是建筑攝影師,與設計類的合作十分密切。憑借這些年在中國居住、工作的經歷,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由淺層的喜歡深入到頗有自己的,他將這些與設計師溝通與分享,共同確定以“清”與“雅”作為這個家的主格調與設計追求。
有玄關的存在,但又似乎沒有,至少在我們進門的剎那,沒有似曾相識的記憶,亦沒有阻隔與停頓之感。或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一切似斷非斷。枯枝是這里最好的點綴,有點傲然的神情。畫面更深處的蘭花,仿佛是主人藏于內心深處的“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
整體風格以橡木的黑色姿態呈現出來,用簡約的手法表現中國園林的味道,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姿態萬千。客廳整齊、對稱又不單調,呈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諧的追求。這種和諧還體現在燈具、窗簾、家具等的一體化設計,同屬一個系列,素凈澄明。在空間結構上,利用家具來謀篇布局,既凈化空間,又把建筑原有的氣質和品位含蓄地表現出來。
很多的心思用在細部的裝飾上,特別是中式古典紋樣的運用。中國傳統的紋樣有尊貴的龍與鳳,辟邪的蜈蚣、蟾蜍、蝙蝠,喜慶的喜鵲、佛手、蟠桃、石榴、雙錢……都是很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性紋樣。不過,設計師并沒有原樣照搬,而是在這些中國傳統紋樣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紋樣,一款款地畫出來,讓工人按著圖紙做,裝飾于客廳、茶室、臥室、書房等處的花架、橫梁……既有傳統,亦見創新。這些紋樣,形式上已然趨向于現代,但講求對稱、均衡、端莊、和諧,仍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習慣。
很少有人敢在整面墻上用很深的顏色,但這家客廳餐桌邊的整面墻卻大膽地用極黑的直橡木條裝飾,白色的頂與黑色的墻形成視覺上的錯落,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出挑的裝飾,帶來強烈的建筑感。餐廳中,一桌一椅,都簡約到了極致。與廚房相連的移門雖然用的是玻璃這種很現代的材料,但也裝飾上了中式的花格,就沒有了蒼白感,而與整體氛圍十分協調。暖暖的燈,與簇紅的蝴蝶蘭,帶來進餐時的活潑與生氣。
客廳里放棄了一切有遙控器的東西,原本是電視墻的,現在卻不帶有那份科技的冰冷,而讓人欣喜地感觸到某種溫暖的肌理感。休閑沙發椅和餐椅的花紋是一致的,和立燈燈罩的花紋也是暗和的。這種和諧統一在室內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可見設計師與業主都是有心人。墻上沒有掛大幅的畫作,四則小品,自然成趣。
臥室,籠住一簾的幽夢。與整體氣質契合,臥室中也沒有繁瑣的裝飾與柔媚的曲線,依然是簡潔的直線與幾何造型。床背景墻的直線裝飾條和餐廳背景墻相呼應。這樣的空間有著更強的寬容度。Anton說,將來某一天,這里總會有一位女主人的,他希望這位女主人具備一種知性的美,會喜歡這個空間。
廚房帶著點書卷氣?這似乎很難讓人理解,但這確是我們參觀者的真實感受。幾乎所有的器具都是嵌入式的,木質柜門下藏著冰箱。
這個家,或許不是第一眼的“”,因其端莊,不夠嫵媚,不夠挑逗,但它是醇香的酒,可以讓人慢慢地品。家居的色調也是暗暗的,設計師欲在古舊的色調中努力體現一種內斂雋永,等待知性的人發覺它的美好。間或也有一抹亮色,描繪棲身一室的所有美麗與舒卷。
太陽開始落山了,燈亮起來了,氤氳的燈光中,家的感覺一點點浸染上來。我們知趣地告退,留Anton一人,慢享那一份甘醇。
設計界開始再度推崇民族性和傳統文化,強調有內涵的文化回歸。南亞風情、盛唐記憶、明清溫婉……東方的元素開始活躍,用新思想煥發出青春的張揚。仿佛所有設計師,在一夜之間,忽然留戀起兒時的記憶和味道。
每個區域文化都有自己的靈魂,英式的彎腳家具從來不需要挺直,也只有不茍言笑的人才能創造出包豪斯風格的強硬氣質。而東方審美的多元,各有張揚,各有,在這個東方審美回歸的季節,卻隱隱可用的審美來統一。這審美的核心,就是凡事都有方圓與規矩,最看重的兩個字,就是“格局”。
格局也可說人的心胸,出處卻是房間的格局,與居室本來就是相互呼應的。住,追求的是心的歸屬。格局的呼應是一種微妙的追求,是一種依據舒適和為人服務的原則更靈活和的設置。
格局講究一種破與立。那是源自山水畫的審美。“留白”、“以白帶黑”、“通透提氣”,都是對空間感覺的描述。四平八穩的房間結構,可能有對稱美,卻未必有留白之美。
東方審美,早已習慣在大繁若簡、濃妝淡抹之間靈活轉換。這有哪個國家,能在一片黑白的畫面中,看出萬里江山的山清水秀?
那一點黑色的扭轉,可能是我們心中的一潭深水。一張黑色的圈椅,一張大紅的方幾,配上一張木紋斑駁的長條桌,在歐式家居中絕對罕見的組合,在東方審美情趣中,卻是一種微妙的不對稱中的均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