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工科男用文言文寫800字三下鄉 隊友:求翻譯
(記者 李華錫 通訊員 蔣宇駿)“時維七月,序屬炎夏,大陽之時……諸工志堅行端,可以為賢矣,余當思齊而力行。”7月28日,正值安徽師范大學2018年“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尾聲,一篇工科生用文言文寫成的“三下鄉”實踐《躬耕記》走紅校園,引發師生熱議。
據了解,《躬耕記》作者袁瑾是該校2017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不久前,他跟隨該校物電學院赴蕪湖實習調研團隊前往某公司進行暑期實踐,在8天實踐過程中,有感而發,寫成了這篇長達800余字、駢散結合的文言文。
“作為理工科的我們真的很努力去看懂了,但還是想讓他寫個翻譯!”袁瑾所在的實踐團隊隊長黃穎笑著告訴記者,她還打趣說:“我覺得他不應該學工科。”
記者采訪到袁瑾,他表示自己有一個習慣,每逢有的事情都會寫成駢散文。袁瑾認為,這樣自己寫東西的時候會對語句用詞更加用心,感情會更加真摯。
袁瑾說,《躬耕記》的靈感來源于長江,他第一天前往公司實踐時面對長江之美,便想要動筆,隨后在體驗一線工人勞動的過程中,有了許多感觸。
在7月23日即實踐結束前一天,袁瑾決定先寫江景,以江景起興引出來公司的目的,再結合公司整體情況抒發自己的勞動。
“相比于白話文,文言文更加能凸顯中華語言的獨特美感。”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得知袁瑾的祖父對于傳統文化非常喜歡,因此他從小耳聞目染,被了許多古文知識,而他自己也認為,老祖留下的東西,總得有人去繼承。
袁瑾說,自己從高一開始每年會寫兩三篇這樣的駢散文,至今已積累7篇。“別人不能,只能從自己做起。”
當《躬耕記》完成時,袁瑾將文章分享給了親朋好友。對此,他的家人表示已經習慣,對他寫文言文也持支持態度。而袁瑾的女朋友、主攻現代文學的中文生小妍(化名)則笑稱被工科男友“用自己的專業‘’”。
- 標簽:男用性器具的真實感受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