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康復醫生吁正確面對殘障兒童“缺陷”促其融入社會
中新網蘭州6月13日電 (高康迪)13日,在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兒童康復科內,每個治療室內色彩明亮,不時傳出孩子的歡笑聲,孩子們正在聆聽音樂旋律或特定聲源,在康復引導師的引導下,去傾聽分辨想象來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聲音,康復治療還與日常生活結合,孩子們用模擬玩具洗菜、切菜、擺餐桌、就餐……
圖為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兒童康復科內正在進行語言康復訓練課。 高康迪 攝在嬰幼兒治療室里,7個月大的安安(小名)正隨著治療師的歌聲四處張望。
“安安2個月大的時候確診為神經損傷。跑了幾十家醫院,每次化驗單出來,我都不敢看。”坐在記者面前的這位年輕二胎媽媽李芳剛滿30歲,由于夫妻兩人血型因素,孩子有患溶血癥的風險,但是第一個孩子是健康的,可安安剛生下來就是ABO溶血、黃疸,說起安安,她強忍住著眼里的淚水。
圖為康復中心醫院西固合作分院治療師正在給孩子進行按摸康復治療,防止肌肉萎縮。 高康迪 攝“剛到康復醫院,安安頭抬不起來,直接往后仰,眼睛也不‘追物’。”家住臨夏的李芳為了讓孩子早早接受治療,安安三個月開始,就在蘭州租房,每天陪著安安康復治療,“安安的反應比剛進醫院強多了,偶爾叫她名字,她還能找聲音。我希望她以后能和正常孩子一樣,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李芳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帶著安安上康復課,回到出租屋里,她會給安安做治療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并拍了視頻在兒童康復科專設的交流群里交流,治療師會及時指出不規范的動作,讓所有家長共同學習。
在嬰幼兒治療室里,治療師進行“脫敏”康復訓練。 高康迪 攝“親子化的康復訓練,不僅讓孩子得到了一個窗口,讓家長的心理也得到了一個釋放和緩解,正確面對自己的孩子。”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兒童康復科主任景玉珍舉例說,孕期干預非常重要,曾經有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噴灑農藥,生出的寶寶是腦癱,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越早發現問題、越早進行康復效果越好。”
“誘發孩子的主動性,需要成百成千次的引導,孩子們才能理解學會。”兒童康復科引導式教育組引導員王彩云說,最初上班時,感到十分焦慮,很想讓孩子們快快進步,但是經過實際交流發現,真正的進步需要點滴積累,“慢下來反而更快。”
“很多家長認為腦癱兒不能走路,在于腿部的力量不夠,事實并非如此,走路感覺的建立、肌肉之間的協調能力反而對于腦癱兒的獨立行走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王彩云將每個孩子的癥狀熟記于心,每天下班后進行總結歸納,什么樣的方式孩子可以更好的接受,更好的理解,經常和家長溝通孩子回到家里狀況,鼓勵家長多發現孩子的優點。
據了解,國家對于殘疾兒童經費支持力度很大,十一五“搶救性項目”、十二五“彩票公益金”、十三五“百千萬工程”“殘疾兒童發展救助項目”等,為貧困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經費,十三五以來,只要是殘疾孩子都要享受康復服務,不僅有項目幫扶,住院都享有醫保報銷。
“最大的問題是孩子的‘出口’不暢通問題。”景玉珍說,該院已對3000余名殘疾兒童提供了康復服務,總有效率達96%以上。很多孩子康復訓練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很難進入學校融入社會,這需要全社會努力。
景玉珍呼吁,下一步,加強孕期監測工作,早期發現,早期干預;讓技術人員“走出去”多多學習經驗,豐富實踐知識,深入到基層、社區普及康復理念,建立健全集保健、康復、教育三級為一體的康復鏈條。(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