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還有4個隱形之敵
心臟還有4個隱形之敵
如果把身體比作汽車,那心臟就是人體的發動機,源源不斷地為全身提供著動力。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一些不經意的行為,甚至環境的些許變化,都可能影響這臺發動機的正常工作。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被心臟病奪去生命,每22秒就有一人因此喪失工作能力。同時,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5月21日,《歐洲心臟雜志》刊文總結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心臟威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流行病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學禮說,以往人們關注心臟疾病,常常聚焦于吸煙、飲酒、肥胖、高血壓等這些導致心臟病的元兇,歐洲的這項研究卻提醒人們,除了這些重點元兇,還應關注平時那些易被忽視的心臟之敵。
隱形敵
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
歐洲這項納入21個國家超過11.6萬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每天總睡眠時間小于6小時和大于8小時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均有所增高;每天6~8小時的睡眠時間,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風險最低。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教授雷德林解釋:“睡眠不足會導致血液中應激激素和炎性物質含量提高,即使一個夜晚睡眠不足也會擾亂你的健康系統。”如果睡眠不足的時間持續5天,人的心臟功能就會減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對于那些血壓會在夜間升高的老人,睡眠不足的危險更大。
過度睡眠同樣影響心臟健康。研究發現,與每晚7小時睡眠相比,每晚9小時睡眠者的冠狀動脈和下肢動脈管壁上有更多的鈣化斑塊。我國南方醫科大學曾在2018年回顧分析了國內相關文獻,結果也顯示,睡眠障礙、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均可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
專家對策:每天最佳睡眠時間為6~8小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康復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唐銀波說,如果睡眠出現長期問題,首先建議去醫院的睡眠科或其他相關科室接受專業的診治,查明原因,必要時有針對地用藥。經常失眠者,也可以嘗試一些助睡的方法,例如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保持臥室安靜、清爽、舒適、光照暗。如果是因為壓力大、輕度抑郁、焦慮等心理和精神問題導致的失眠,應當積極調整情緒。
隱形敵
氣溫過低或過高
低溫和高溫都會影響心臟,相比較,低溫的影響更大。我國曾在2004~2008年針對北京地區人群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冬季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明顯高于夏季。美國的一項針對12個城市心腦血管死亡情況的研究也表明,低溫對心臟和血管的影響可以持續數日,而高溫的影響則僅限于1~2天。
專家表示,低溫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縮,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加大心臟負擔。此時,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心梗。此外,寒冷狀態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的增加,也容易導致血管中血栓和斑塊的形成,這也是導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高溫環境對心臟也不好,高溫讓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血液中攜帶的氧氣量會有所減少,心臟負荷加重,產生心腦血管供血不足。加上人體大量排汗,血液濃縮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產生血栓、栓塞、動脈硬化斑塊,最終可能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癥患者對高溫更加敏感。
專家對策:要知冷知熱,切勿逞強,尤其是在有低溫或高溫預警的天氣里,要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楊學禮提醒,老人更應注意氣溫對身體的影響,尤其是75歲以上的老人,因為他們大多數動脈硬化嚴重或已患有高血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氣候下,城市人群適宜的溫度也不同。北京地區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地最適宜溫度為12攝氏度,適宜范圍為0~20攝氏度。
隱形敵 慢性疼痛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癥狀,也是身體的一種報警機制。醫學上將分娩、手術、外傷甚至牙痛等短時期內可以緩解的痛感稱為“急性疼痛”,與之相對的是慢性疼痛。一般認為,疼痛持續超過4周,就屬于慢性疼痛。比起急性疼痛來,慢性疼痛更為可怕,它不僅折磨著人們的生活,也在悄悄地傷害著心臟。
數據顯示,中國至少有一億以上人群有過慢性疼痛的情況。慢性疼痛常常會導致周期性的焦慮、壓抑、食欲差、極度疲乏和失眠。導致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關節炎病、腰背痛、偏頭痛、坐骨神經痛、痛風等,為了緩解不適,人們常選擇一些止痛藥,比如非甾(zāi)體類抗炎藥(如雙氯芬酸、布洛芬等),甚至阿片類藥物。美國心臟病協會專家小組曾警告說,長期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慢性疼痛會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風的風險;而2010年12月發布在《內科學文獻》上的研究發現,阿片類藥物對患者的心臟病風險要高于非甾體類抗炎藥。尤其是吸煙者和肥胖者,服用止痛藥對心臟的傷害更大。
專家對策:唐銀波說,如果能找到病因,要盡快對因治療,徹底解決疼痛。如果不行,去醫院的疼痛科、康復科或其他相關科室接受專業的用藥建議,切勿濫用非處方類的止痛藥;必要的時候,可以接受外科干預治療。精準、微創是疼痛科治療的核心理念,也是很適合老人的方法。常見的疼痛往往是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在疼痛微創治療的同時需改善生活習慣,并配合各種運動和肌肉拉伸,這樣才能有效、持久地解決慢性疼痛問題。
隱形敵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首先“攻擊”的是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則是它的第二目標。國外曾有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越嚴重,頸動脈內膜加厚的程度就越顯著,后者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原因。歐洲的研究數據也顯示,空氣污染每年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歐洲79萬人死亡,其中48%~80%是心血管死亡。空氣污染對肺部的影響十分復雜,可能是吸入的污染空氣導致肺部炎癥,肺部炎癥又導致了心臟病的發生。
比利時哈塞爾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無論開車、騎車或步行上班,只要經過車輛密集的路段,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危險。其中騎車者的危險最大,因為這些人吸入的尾氣最多,他們同時還要耗費一定體力踩踏自行車,容易引發供血不足。
與此同時,空氣污染還會導致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011年~2017年,我國武漢市做過一項超過55.6萬名嬰兒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孕婦在孕早期(第2~8周)暴露在PM10和PM2.5環境中,會增加胎兒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此外,空氣污染中的SO2、NO2、O3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專家對策:楊學禮建議,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在交通擁擠的高峰期不要選擇騎車出行,穿行在污染嚴重的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最好避開交通高峰出行;孕婦在空氣質量不佳的天氣出門,最好戴口罩;每天開窗通風15分鐘就能降低室內的空氣污染水平,特別是剛使用過強效洗滌用品、油漆粉刷或烹飪完畢,更要注意及時開窗通風;有條件的家庭,建議使用質量較好的空氣凈化器。
據生命時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