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個孩子都能“微分了憂傷,積分了希望”
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在“最好的資源都給了教育”的浙江,記者走訪了4位十分有個性的教師。他們分別執教于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4個階段。織網、設計、治愈、筑夢……他們用不同的育人方法,堅守著為師者的初心。把他們的情懷、理念和實踐串聯起來,“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人”的答案,呼之欲出。
“織網師”王芳:讓孩子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在浙江省學前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王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她就開始思考并總結學前教育系統的教學內容目標,探索多種所有制辦學模式,形成獨立的幼教課程體系,讓幼兒園從簡單的“托管所”,變成孩子成長的“奠基石”。
締造了浙江14所“名園”的王芳,辦公室卻不足10平方米。接受采訪時,她一邊說一邊拿出一張白紙,用黑色水筆在上面寫下關鍵詞。
“學前教育要學知識嗎?當然要,但不是小學知識的低齡化,而是一種思維準備,讓孩子在學知識的時候更自覺、充分和快樂。”
王芳經常會去請教退休的老幼師,學前教育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撐其未來的發展。
1999年,她總結出了以情緒、情感為核心的“織網式課程體系”。致力于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情緒調整等等,為了深入相關研究,王芳干脆卸任了教育部門的領導職務。
“很多人問我這些年到底在研究什么,畢竟情緒情感研究,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王芳說,“我覺得,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過去我們沒有深入到‘人’的角度來研究學前教育。有了情緒情感的支持,才能讓孩子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知識、個性、情緒、品格……采訪結束時,王芳在白紙上寫下的關鍵詞全部串聯了起來,成為一張網。她說,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就是“織網”。想用這張網,兜住那些跌跌撞撞卻一往無前的孩子。
“設計師”楊一青:抓住塑造孩子的“黃金期”
12歲就被世界著名音樂學院破格錄取的鋼琴神童薛逸歌,2015年曾在浙江省音樂廳召開過一場個人演奏會。演奏會結束時,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接受鮮花,而是邀請一位老師上臺,為他獻花。
這位老師,就是杭州市學軍小學原校長楊一青。曾經,為了讓薛逸歌能更好地練琴,楊校長允許她只來學校上半天課。
“個性化發展,不是口號,是要落實到行動中的,甚至有些時候,要擔一些風險。光學校的那幾節音樂課,培養不出音樂家。光是學校教育,也不足以培養出杰出人才。”楊一青說。
“站在未來,做當下的教育”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