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力推動技能培訓助力傳統技藝傳承發揚
藏族傳統鑄銅技藝、制陶、唐卡繪畫、藏毯制作、藏香制作……這些藏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統工藝,不僅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更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西藏持續推進傳統工藝振興工作,大力推動技能培訓,不僅幫助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人才培養、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培育產業品牌等難題,更讓各地農牧民通過振興地區特色傳統工藝而脫貧致富、助力傳統技藝傳承發揚,助力鄉村振興。
尼木縣吞巴鄉的藏香制作工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吞巴藏香已在2013年申請成為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如今,在尼木縣吞達村,將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歷史保護與旅游開發、工藝傳承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將藏香、藏紙、藏雕刻、藏陶、藏靴、藏戲、藏鼓等民族特色產品展示在吞巴景區,打造了一條專屬尼木的文化長廊。
吞巴鄉的米瑪扎西,從12歲就開始學習制作藏香,并把成品放在網上銷往區內外,“我是跟著父親學會了制作藏香的技藝,后來又多次參加了鄉里組織的藏香技藝培訓。學會這門技藝,對于家庭生活的改善有很大幫助。現在除了自己投入的材料錢,每月純收入最少達5000多元。”米瑪扎西說。
扎西吉彩,是西藏從事金銀加工技藝的一名工匠,其產品有著獨特的當地民族風格,深受當地群眾和國內外游客的喜愛。“我們這門手藝原來都是代代相傳,相對封閉的。但是現在,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門手藝,我整合了原有的手工作坊,建立了有一定規模的金銀銅器加工廠,向工人們傳授技藝。現在我們廠有18名工人、專業技術人員5名,固定資產70萬元,廠房面積1108平方米。以生產群眾生活所需用品及宗教用品為主,還生產旅游紀念品、工藝美術品等,產品品種多達百余種。”據介紹,扎西吉彩的金銀銅器制作技藝已通過西藏自治區評審,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品的認可度和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加。然而,傳統工藝面廣量大、傳承人知識結構單一、創作和創新能力弱、技術及工藝瓶頸明顯,傳統工藝制品與現代生活脫節、產品附加值低、從業者生活難以為繼等現狀,成為西藏乃至全國都面臨的實際問題。
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傳統文化只有經過與現代元素的重新組合,才能融入現代社會。自治區文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西藏根據國家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積極籌建打造了一批‘唐卡村’‘木雕鄉’‘藏香縣’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并依托‘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創意國際博覽會’‘雪頓節’等節慶活動,設立西藏傳統工藝產品展銷區,為傳統工藝搭建更多展示平臺,提升西藏傳統工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西藏還將支持全區各大中小學組織開展西藏民族特色傳統工藝體驗和比賽,鼓勵有關部門拍攝和譯制傳統工藝紀錄片、教學片、專題片和宣傳片,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統工藝企業,建設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場所和公共服務平臺,設立民間傳統工藝保護發展類公益組織、發展基金等,開展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記者了解到,按照國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聯合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自治區文化廳、西藏大學主辦,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承辦了8期非遺傳承人群普及培訓班,其培訓內容包含藏族唐卡、傳統雕塑、藏戲等內容,參與學員共299人,國家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普及培訓補助資金共417萬元。
據悉,目前,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傳統工藝類項目占200余項,涵蓋了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凝結了西藏勞動人民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