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回天”要在軟件上下功夫
從交通、教育、醫療,到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到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冰雪運動……昨天的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委員們聚焦民生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回天”地區建設一直備受關注。三年行動計劃邁出了改變“回天”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提升?委員建議,還需在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等軟件上下大功夫。
黃宇光委員
借鑒援藏經驗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來自無黨派人士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說,健康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的需求,作為一名醫療領域的政協委員,深感生命之托。
在全球195個國家醫療可及性和品質指數(HAQ)排名中,我國是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區域差別最大的國家之一,醫療的均質化和全覆蓋是當務之急。
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醫療人才短缺、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他在提案中建議,借鑒“組團式”援藏經驗,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醫療資源下沉共享機制,著力推進分級診療進程。黃宇光說,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要鞭策自己履職盡責,因為在市政協建言獻策的成果將直接影響到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孫慶賀委員
改變“回天”這次真的有盼頭了
“得知‘回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我真的很高興,但就是不那么踏實。同那些‘老大難’朝夕相處太久了,不是不想夢想成真,是真的有些不敢想。”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東城分局副局長孫慶賀發言時說。
“到去年12月,三年行動計劃總計108個正式項目已開工102個。‘回天’真的變了嗎?我們向‘回天’居民開展的問卷調查中,知道三年行動計劃的人,有97.9%表示贊同,92.7%對實施效果滿意。”孫慶賀說,在一次會議上,2004年就到回龍觀居住的趙海奇大媽,通過視頻連線講了自己的感受:“市容市貌整潔了,交通秩序明顯好轉,占道經營、占道違建基本清除……大家都說因為黨和政府‘回天有術’,這回真的有盼頭了。面對交通升級改造工程帶來的噪音,有人說從事情正在變好的角度看,聽到噪音也是一種幸福。”
孫慶賀說,三年行動計劃邁出了改變“回天”的第一步,這一步著力解決居民最急盼的教育、醫療、出行等公共服務短板,重在硬件。下一步,還需在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等軟件上下大功夫。
孫慶賀建議,今后在建設“回天地區”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青年群體。“回天地區”的居民,很多是在中關村、CBD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有理想、很活躍,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參加社區活動的時間比較少。在怎么參加“回天有我”活動上,也可以和他們多聊聊,把他們的想法和創意變為現實。
楊朝霞委員
推動解決群眾關心的身邊事
因為北京晚報的一篇履職報道,一位老同志特意給楊朝霞寫信,希望把他關于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問題的建議反映上去。“我邀請北京晚報的記者一起上門和老人溝通。老人激動地說,‘沒想到政協委員能上門來聽取意見建議’。”來自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界別的市政協委員、石景山區信訪辦來信辦理科主任科員楊朝霞說,當這位老人在北京晚報上看到住建委發布的“關于印發2019年群眾關注物業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時特別高興,說“是政協委員們的好作風推動了這個百姓生活難題的解決。”
楊朝霞說,強化委員責任擔當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必然要求,政協委員應通過深入調研、與基層工作者和居民交流等方式,聚焦社會民生,主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推動解決群眾關心期待的身邊事,讓群眾獲得幸福感。
“兩年多的政協履職工作實踐,讓我進一步感受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性。”楊朝霞說,群眾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在履職過程中到群眾中去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反映群眾訴求,主動發揮好政協委員的橋梁紐帶作用,把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提實。
曹衛東委員
開展冬季大眾冰雪賽事活動
來自體育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曹衛東發言時說,目前北京冬奧場館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冬奧會各項賽事組織運行穩步推進,賽會志愿者全球招募報名踴躍,已超過61萬。延慶高山滑雪場地即將迎來測試賽,標志著“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正式拉開帷幕。截至目前,北京已經初步形成了層次豐富的冬季運動賽事體系。
“隨著北京冬奧會腳步臨近,應加快建立群眾性冬季運動賽事體系,進一步完善群眾性賽事的支持政策,設立首都大眾冰雪賽事組織基金,鼓勵各區結合實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冬季大眾冰雪賽事活動,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助力‘三億人上冰雪’。”曹衛東說。
曹衛東還建議,應把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冬季運動賽事體系放到重要日程,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冬季運動國際賽事中心。要從服務建設體育強國的高度,面向競技體育、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緊密結合北京市現有的冬季運動設施和人才資源,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國家體育主管部門以及冬季運動項目協會的溝通與協調,認真研究,科學謀劃,合理布局一批重點冰雪賽事。
宋鐵健委員
基層協商打通履職的最后一公里
來自特別邀請人士界別的市政協委員、東城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宋鐵健說,近年來,東城政協圍繞中心工作,主動回應群眾訴求,在基層治理中發出了“政協好聲音”。
宋鐵健在實踐中體會到,政協在當前基層治理中不可缺席、不可替代。特別是對于區級政協來講,開門就是群眾、出門就是基層,通過主動參與基層協商,可以打通委員履職的“最后一公里”。而作為專門協商機構,政協組織智力密集、熟悉區情又位置超脫,可以架設起“連心橋”,協助黨委政府做好化解矛盾、形成共識、增進團結的工作,助推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
為把政協民主協商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首都治理效能,宋鐵健建議,首先要加強制度設計,結合“吹哨報到”改革,通過委員走下去參與基層協商,群眾請上來參與政協協商雙向參與方式,促進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同時,協助黨委搭建基層協商平臺,引導委員參與議事會議。最后,構建適用可行的運行機制,“議什么由群眾說了算”,對于協商成果也要“件件有回音,事事見成效”。
郝金明委員
在“串胡同”中凝聚更多共識
來自文化藝術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郝金明發言時談到對于如何“凝聚共識”的感悟。
過去的一年里,在北京衛視頻道策劃的《牛爺串胡同》節目中,郝金明以“牛爺”的身份,深入老城區的胡同,和普通百姓面對面聊天,講述了各種各樣的書店和閱讀空間,從南到北走過一遍中軸線,順著水系講過大運河故事……郝金明說,“這一年我可是忙壞了,也把我累得不輕!忙歸忙,作為一名老北京、老政協委員,這種‘忙’也是情在其中、責在其中、樂在其中。”
“要想和社會各界,特別是普通百姓凝聚共識,首先是兩個字:真實。”郝金明表示,在節目中,只有堅持百分之百的真實,才能讓觀眾看得下去、聽得進去,最后聽明白,這樣的傳達才是有效的。
郝金明說,“我還想強調兩個字“理解”。對普通百姓要理解。很多問題,心平氣和地慢慢聊,最終還是可以達成共識的。”
在節目錄制中,每每與百姓達成共識,郝金明都感到十分愉快,感到自己盡到了一名政協委員的責任。他相信,只要能集聚起越來越多的共識,就能讓國家、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本報記者 孫穎 陳圣禹
李博 張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