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人:推動復工復產 打造影視之都
編者按:星漢燦爛,億萬光影匯聚;明河共影,電影人風雨兼程。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影視行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等事業”,令全國電影人深受鼓舞。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文娛部為此聯合推出“我愛電影·我愛家鄉”系列專題報道,巡禮地方電影產業,回顧各地電影發展高光時刻,把握電影行業脈搏,唱響未來電影之夢。
今天,電影人張一山將帶您領略光影中的紅墻碧瓦和京腔京韻,一同回顧北京電影產業的發展歷史,展望北京電影的新時代。
開啟影史篇章 名人佳作輩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打從記事起,我就知道北京城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里有長城、故宮、頤和園……如今,北京不僅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影視之都。”童星出道的張一山,代表作可不只是《家有兒女》。雖然他年紀尚輕,但在《血戰湘江》《古田軍號》等多部電影中都有不錯的表現,塑造了十分鮮活的人物形象,成長為演技細膩的實力派。
“我印象很深的是電影《英雄》(2002年)上映的時候,爸媽帶著我一起去看,那一年我十歲。回家的路上,我們都在聊電影里面的故事。就是很享受全家人一起去看電影的過程,很快樂,也特別讓我難忘。”憶起童年看電影的快樂時光,張一山感慨,走上演員這條路,得益于北京良好的影視藝術氛圍,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京味文化的熏陶。
1905年,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攝制了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開啟了中國電影史光輝的篇章。之后的百年間,北京的影視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涌現出不計其數的名人佳作。
陳凱歌、葛優、章子怡、吳京、許晴、徐靜蕾、楊冪……這些在影壇上發光發亮的北京籍電影人,連同不勝枚舉的電影作品,共同推動了北京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
政策扶持 多出精品力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在電影事業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不僅有很多好口碑、高票房的作品,銀幕數量也在全國領先。
“北京的電影事業能夠發展如此迅速,離不開北京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杰群介紹說,創作方面以創作為關鍵點,促進精品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大家耳熟能詳的《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除了有電影專資的扶持,北京市市委宣傳部還有引導資金扶持。此外,北京還以繁榮市場為切入點促進影院發展,以產業帶動促進政策集成落地。
“北京市擁有影視機構上萬家,專門從事電影產業的機構一共有1500多家,資源非常豐厚。無論從開始的制作、拍攝到最后的宣發,幾乎集聚了全產業鏈要素。這是很關鍵的要素。”
北京不僅自然風光條件優越,人文環境和建筑也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再加上政策利好,為影視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影視公司合作,成為影視劇拍攝的首選外景地之一。
“我有幸生活在北京這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作為一個年輕的演藝工作者,我有幸在這片影視資源豐厚的土地上奮斗拼搏。”張一山說。
一貸二金三補 復工復產尋求市場突破
隨著疫情的全面好轉,人們的工作生活從暫停鍵調換成了快進鍵,行業復工復產已經重啟,影視城的劇組也陸續開工,北京市電影院有200多家,也在積極的為復工復產做充分的準備。
北京市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海峰認為,作為國有的傳統影院和院線的管理公司,力爭市場效益的同時也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二十年前,新影聯開創了電影賀歲檔的先河。作為北京市屬的唯一一條院線,在這些年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打造了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2019年國慶節打造的主旋律電影《決勝時刻》,新影聯對這部影片的放映工作超出了市場份額的三倍,較好地實現了的社會效益。”張海峰說。
“從電影局的角度,是采取了一貸、二金、三補的復工政策。”王杰群介紹說,“一貸”即依據《北京市文化產業“投貸獎”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給予貸款;“二金”就是電影專項基金和宣傳文化引導基金的發放;“三補”是北京市專門從本年度電影專資中拿出2000萬元作為抗疫專項補貼,根據各影院2019年度的票房產出及貢獻予以補助,并通過“房租通”等形式給予一些影院補貼。
“40年來我見證了北京電影產業的發展,如今,北京電影正在積極復工復產尋求市場突破。希望在未來,首都電影界能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張海峰說。
“雖然與草木勃發的春季擦肩而過,但是和姹紫嫣紅的盛夏撞了個滿懷。我也回到了以前馬不停蹄的工作節奏。”回想起這幾個月,張一山滿懷感恩之情,“我堅信北京的影視產業,會像這個美好的季節一樣,迅速回暖繼續向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也會踏著前輩的腳印,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 標簽:辣椒教室國語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