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流浪地球2》將為電影工業化嘗試新流程
自從《流浪地球》大爆之后,郭帆成為國內最火的電影導演之一。由他和管虎、路陽聯合執導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剛剛官宣,拍攝還在進行中,他又抽空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上討論5G技術對電影產業的影響,還和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了“電影工業化實驗室”。郭帆透露,實驗室將對標好萊塢,并結合國內電影的發展現狀,為中國電影工業梳理出一整套適合我國特色的制作標準。至于觀眾關心的《流浪地球2》進展,他表示這次拍攝就將嘗試新的制片流程,驗證這套標準的可行性。
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是郭帆從拍攝《流浪地球》起就一直致力于做的事情。他坦言,正是因為在拍攝《流浪地球》時遇到很多困難,他才想去梳理整個工業化流程。“就像你走過一條路,回頭一看發現路上有好多坑,你就特別想把這些坑填一填,希望自己還有同行在做同一類型的影片時可以繞開這些坑,少犯這些錯誤。”
郭帆和團隊先用了大約半年時間研究要從哪兒入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要建立標準。“就像出國時,你發現你用的電源和很多國家的插頭是不匹配的,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電影拍攝之中。每一個劇組里都會有各種不匹配,比方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劇本格式,不同的劇本就流通在不同的劇組中,每一個劇本都會導致一套不同的制作流程。”相比之下,好萊塢現有800多個工業標準,每年以50個新標準的速度遞增,“而我們現行的關于創作和制作的標準幾乎為零,現有的40多個標準多是在放映端,比如影院的亮度、響度、屏幕尺寸,制作和創作端沒有,所以我先從這一步入手。”他還透露,電影工業化實驗室的規劃目前是15年。
郭帆說,很多人對電影工業化存在一定誤解,認為工業化就是重工業、大齒輪等機械,但其實電影工業更強調的是流程和協同以及分工。《流浪地球》拍攝中,主創常常腦海中想到一個畫面或鏡頭,但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完成,因此只能不斷試驗、嘗試,對著好萊塢拍攝花絮照貓畫虎,梳理工業化的核心就是讓中國電影人找到一個方法,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做這樣的影片。至于國內影迷經常討論的國產特效水平,郭帆認為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國產電影特效水準已經相當不錯,比電影拍攝制作的工業化程度要“高十到十五年水平”。
當被問及5G技術和電影要怎么產生關聯,郭帆則“腦洞大開”,想象出這樣一個場景:“假如有一天我們的人機接口——就是我們大腦與機器的接口——已經變得很成熟了,到時候觀影不需要走出家門,只要連上接口,在你的腦海里就會形成畫面,就像《黑客帝國》一樣。而且還能互動,比如我們幾個商量一起看個電影,大家只要連通一下就可以共同看一個畫面,還可以討論。”他笑言,這一場景不會等太久,也許十年、十五年后就會有這種體驗。(記者 袁云兒)
- 標簽:照片構圖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