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辦“電影萬歲——吳貽弓紀念特展”
坐一下《城南舊事》中的桌椅,朗誦小英子最喜歡的“我們看海去”;或者,走進《闕里人家》,推開“老孔家”的大門,看五代同堂的孔門全家!
9月12日下午,一場特別的展覽在上海電影博物館開幕。由上影集團指導、上海電影博物館主辦的“電影萬歲——吳貽弓紀念特展”正式開幕。展覽現場,吳貽弓執導的知名影片中的經典場景再現,豐富的歷史資料全面展現吳貽弓的電影人生。
開幕式現場,吳貽弓導演的家屬將吳導的遺物捐贈給上海電影博物館。這批遺物包括電影藝術檔案(含手稿)、工作筆記、獎杯獎牌、證書聘書、工作照、劇照等共計500余件物品。這也是上海電影博物館建館以來收到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一次捐贈。
現場童聲演唱《送別》,這是吳貽弓導演代表作《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音樂聲中,吳貽弓的生前好友與工作伙伴一起重溫吳貽弓與電影為伴的一生。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健兒表示,吳貽弓扎根創作的精神激勵著上影人回歸內容、回歸原創,鼓舞大家擦亮“上海電影制片廠”的金字招牌!半娪叭f歲”四個字蘊含的力量,讓上影人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之年仍迎難而上,“我們在十四五發展新戰略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拍好片子,在任何重要的歷史時刻,上影不會缺席,這是我們上影人最根本的使命!
上海電影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王雋向吳貽弓的夫人張文蓉、兒子吳天戈等家屬頒發了捐贈證書。開幕式最后,王健兒、王雋、張文蓉、吳天戈,以及吳貽弓生前好友陳東共同在特制的畫軸上蓋上了“電影萬歲”的印章。
本次展覽聚焦吳貽弓的電影作品及其創作成就,以七大板塊的內容,追隨他的創作歷程和生活軌跡,傳播上海電影的美學及上海電影的精神,呈現“電影萬歲”的內涵。
“電影萬歲——吳貽弓紀念特展”是上海電影博物館2020的年度大展。策展團隊經過一年的籌備與策劃,精選實物、手稿、劇照、照片、獎杯、文學本、完成臺本等精品特藏,全面展現吳貽弓的電影人生。
其中,《巴山夜雨》《闕里人家》等影片的導演總結、《城南舊事》《姐姐》的工作手記、《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等影片的場景畫稿,均是首次公開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
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展區內的一個大型藝術裝置。914張照片從一個紙盒中噴涌而出,配合精心處理的光線設計,吳貽弓的一生如光束一般絢爛開來。這個裝置的創意正是源于他自己的經歷——少年吳貽弓利用手電筒和紙盒,自制影院,種下了一個電影夢。當夢想照進現實,我們用光影的交匯致敬這位理想主義者。同時,博物館也借由914這個特別的數字,在吳貽弓導演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表達最誠摯的紀念與緬懷。
此次特展特別還原了兩大經典經典場景,讓觀者可以沉浸式地置身電影場景,成為主角。
《城南舊事》展區復原了小英子的學堂,攝影機、攝影燈等器械營造出電影的現場拍攝感。觀眾可以坐一坐1920年代的桌椅,朗誦小英子最喜歡的“我們看海去”。
走進《闕里人家》,推開“老孔家”的大門,五代同堂的孔門全家福映入眼簾,歷史責任與道德責任的不平衡演繹出一臺經典的家庭倫理劇,成就了吳貽弓創作序列中的新高峰。
為了配合“吳貽弓紀念特展”,深入挖掘“電影萬歲”內涵,電博的文創團隊創意打造系列主題文創。作為文創開發的核心詞,文創團隊從《城南舊事》中捕捉靈感,打造出篆刻版“電影萬歲”字體,用懷舊的溫情賦予它以情感,用刻印的形式賦予它以力量。
系列產品包括“電影萬歲”紀念版圖章、主題胸針、紀念帆布袋、工作手冊、檔案袋,以及《城南舊事》氣氛圖復刻品、“送別”手搖八音盒等。
吳貽弓紀念特展是繼謝晉、湯曉丹、鄭君里等展覽之后的又一個電影大師展,也是電影博物館2020年度首個重磅展覽,于9月12日開幕,展期持續一年。(李君娜)
- 標簽:美美圖庫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