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扶智”讓優質教育資源“動”起來
“幫助學生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日前,在哈爾濱市那冬巖校長發展共同體、名校長工作室暨哈市遠程扶智工程千人教師研學行動啟動大會上,一位老師現場分享了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體會。臺下,除了市區學校的教師代表外,還有幾位特殊的“客人”——延壽四中校長王耀峰及三名老師,他們時而提筆記錄,時而蹙眉思考,緊緊跟隨老師的講解。
說到“特殊”,“延壽四中是我們學校遠程‘扶智’工程的結對學校。”哈爾濱市第四十一中學校長那冬巖一語道破原委。
打破區域教育資源不平衡,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流通,推進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哈爾濱市教育局在“國家級貧困縣”延壽縣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在貧困地區優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選定延壽一中、四中、勝利小學與哈市道里區十四中學、四十一中學、新陽路小學試點開展教育精準扶貧的遠程“扶智”工程,六所學校按照高中、初中、小學結成3個互助對子,拓寬兩地教育合作的新渠道,探索遠程教育新模式、新做法,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與城里孩子一樣,利用網絡教育云平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同成長。
據了解,哈爾濱市教育局遠程“扶智”工程是該局2019年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利用哈爾濱教育云平臺開展遠程扶貧扶智工作的重要舉措。遠程“扶智”工程項目分三個階段進行,即:互訪摸底、尋求思路;精準定位、明確方向;實際運行、協同推進。兩地結對學校將利用哈爾濱教育云平臺開展校本資源共享、網絡研修、教學研討、特色活動,實現優質資源、優質師資、優質教育教學管理等全方位的共建共享。據介紹,小學和初中涉及的兩對互助學校已分別在3月和4月開展了互訪活動,并結合對口學校的實際需求,制定了詳細的對接方案和流程。雙方教師在互動中演示各自的長板、尋求互助的短板,共同研究輔助項目開展的思路和方法,確定了小學階段以“閱讀+”、中學階段以“差異教學”為主線,全面開展互助活動。
云平臺教室,優秀課件直接傳上面,結對學校第一時間學習甚至拿來用;教學中遇到問題也可以及時傳送到云平臺,尋求結對學校的智力支持,這相較于原來是可遇不可求的。“通過云平臺網絡連接,不定期雙方共同集體備課,在備課中發現問題,雙方集智解決,對老師的成長幫助很大,同時,將學生的個性化綜合分析賦予信息化的前測平臺,也令我們大開眼界,打開了我們的辦學思路。”延壽四中校長王耀峰感受頗深。
那冬巖舉例說:“例如差異教學涉及的前端,是通過遠程平臺對每個學生有個評價,一段時期形成線性分析,從而對每個孩子進行診斷及培養。這個平臺我們共享給延壽四中,他們就可以應用到教學中,盡早受益。”未來,兩校達成思維導圖通道、差異教學通道、信息技術通道、大數據分析通道都是一樣的,這是我們期許的共同成長。(記者 劉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