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爾
她美得不可方物,一雙眼睛純得像淬煉出的藍寶石,一顆來自大海,一顆來自天空。
她美得桀驁不馴,以包遮擋面部不配合拍照,結果所有攝影記者干脆把相機置于地上。
上天在給了她美貌后,又給了她無以倫比的才華。不知是應該高興還是難過,在有伊莎貝爾·阿佳妮出演的幾乎所有電影里,她的對手都黯然失色,即使是“大鼻子情圣”杰拉爾·德帕迪約這樣的高手,在《羅丹的情人》中,也被她的光芒遮蓋成了一片“綠葉”。
江湖上有句傳言:整個上世紀80年代的法國影壇,都是阿佳妮的天下。只可惜現如今,她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曾經有人總結過這位五獲法國凱撒獎影后,曾經的戛納、柏林影后,曾任199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法國傳奇女演員這種與俗世格格不入的氣質:在現實生活中她從來沒有身為絕代佳人的自信,她在媒體鏡頭下像個羞怯的小女孩,手足無措地從夾道歡迎的人群中匆匆走過,時不時地用好奇而敏感的眼神打量那些為她呼喊的身影,仿佛在疑惑人們為何對她這般熱愛。
青春少艾期,她演繹的一個個角色,是她最忠實的朋友
1955年6月27日,伊莎貝爾·阿佳妮出生在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巴黎郊區的貧民區。她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她的童年物質生活匱乏,生活環境暴力頻發,又因處于社會底層,遭受著嚴重的種族歧視。這些導致了阿佳妮性格敏感又易怒的一面。后來,又因語言不通造成的交流障礙,阿佳妮一度患上了自閉癥。
她在上小學時愛上了業余戲劇表演。據她本人后來透露,最初的表演是讓自己壓抑的情緒得到發泄的一種途徑,誰都不知道青春少艾期,她演繹的一個個角色,是她最忠實的朋友。
1969年,14歲的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攝了銀幕處女作。16歲時,阿佳妮被法蘭西大劇院破格錄取。后來,她一邊上學一邊參加一些舞臺劇和電視劇的演出。再后來,她考上了聞名遐邇的法蘭西喜劇院,演出了莫里哀的《太太學堂》等多部舞臺劇。1974年,阿佳妮在影片《耳光》中的精彩表演征服眾人,斬獲表演姍娜獎。
19歲那年,她被法國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看中,出演《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雨果的女兒。那時,特呂弗這個劇本正因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出演而幾度擱淺,直到他在銀幕上看到了阿佳妮。他立刻給阿佳妮寫了封信,信中寫道:“除了讓·莫羅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隨后,他又給阿佳妮寫了第二封信,信中寫道:“單是你的面孔就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它將可以與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憑《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阿佳妮一舉成名。
她的臉像車來車往太擁堵的馬路,隨時上演著沖突
在她之前,你并不知道關于瘋狂的愛情也有一張散文詩的面孔。
她獨一無二的戲劇性臉譜與性格,讓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種難以拿捏的角色之間。
1981年,憑《著魔》(安德烈·祖拉斯基導演)與《四重奏》(詹姆斯·伊沃里導演)兩部片子同時入圍并最終封后的阿佳妮,一襲不食人間煙火的白色紗裙,活生生地將熱鬧的戛納紅毯走出了孤絕的意味。
《羅丹的情人》中,阿佳妮扮演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一個生命最后30年在精神病院監禁中度過的女人。電影中,與羅丹分別后的卡米耶憑借著回憶,為羅丹塑了一個半身像。因為演得過于投入,很長一段時間,阿佳妮在角色中走不出來。
在39歲那年,阿佳妮挑戰了19歲的少女感。在一部史詩般的作品《瑪戈皇后》中,她不僅又一次刷新了顏值的巔峰,也刷新了一位杰出女演員的最佳狀態。她以精妙的表演讓這部162分鐘的歷史傳記片,在即使有著文化隔閡的觀眾眼里也不至于冗長與沉悶。《瑪戈皇后》改編自大仲馬的小說,描繪了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慘案——“圣巴托羅繆之夜”,天主教和新教徒的廝殺。涵蓋了殺戮、戰爭、嫉妒、忍辱、抱負和原諒。阿佳妮在片中飾演的瑪格麗特,是法國歷史上非常有爭議的王后。她心地善良,卻因母親的私欲而嫁給了自己不愛的男人亨利國王,從而卷入了一場血腥的宮廷陰謀。在華服和杯盞之間,在血腥和屠殺之中,她找到了愛人的眼睛,卻又最終失去了他。在這樁歷史悲劇的尾聲,她抱著愛人的頭顱,決絕地走向去往異鄉的馬車的鏡頭是那么令人心碎。她臉上同時出現的天真與狡黠,頑強與脆弱,孤獨與激情,冷漠與熱烈,在這部作品中達到了極致。
“這種事只有我能做到!”她和她的角色從未真正分開
這些年來,一些愛她的人和恨她的人,將她描述成一個屢屢被渣男拋棄、孤立無助的女子,這種傳言多少來自于她同樣曲折的感情生活。1976年,剛21歲的阿佳妮在拍攝《巴洛可》時與攝影師布魯諾·努坦相遇。從那時起,兩人就一直以伴侶關系生活在一起,而這位布魯諾·努坦正是《羅丹的情人》的導演。拍完《羅丹的情人》后,事業上高歌猛進的阿佳妮,并沒能收獲閃耀的愛情,努坦無法忍受她的光環一天比一天大過自己。原本純粹的關系,終變得暗淡無光,在為努坦生下一子后,阿佳妮等來的只是告別。
這段感情的結束,并沒讓阿佳妮對愛情喪失信心。很快,她遇到了與她同樣耀眼的人——獲獎專業戶、桂冠詩人之子、英國當代最著名男演員之一丹尼·戴·劉易斯。對表演的熱情讓這兩人仿佛有說不完的話題,在一起熱戀的六年,這兩顆天空中最耀眼的星,像所有情侶那樣,逛街、親吻、交談,那是屬于他們兩人的美好時光。有一種說法是,兩人戀愛期間,均推掉了許多邀約,阿佳妮拒絕了《本能》和《不道德的交易》的片約,她還生下和劉易斯的兒子加布里埃爾·凱恩。可接踵而來的是劉易斯因生活觀念的不同而提出分手,并迅速與阿瑟·米勒的女兒墜入愛河并閃婚。六年的陪伴最終宣告完結。
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那個著名的鏡頭里,阿佳妮睜大雙眼說著:“千山萬水,千山萬水,去和你相會,這種事只有我能做到!”她的目光穿透了山海,穿透了一切具象之物,直抵一個永恒的所在。這是阿黛爾·雨果,也是阿佳妮的人生基調。她和她的角色從未真正分開,就如同,她始終相信愛情,即使被生活所傷,依然愛著生活本身。
每個人都有裂縫,但那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1993年,陳凱歌憑《霸王別姬》在戛納捧回金棕櫚。當時,為他頒獎的正是阿佳妮。陳凱歌回憶那年的戛納電影節,對阿佳妮滿懷感念。“我記得上臺是伊莎貝爾·阿佳妮給我頒獎,本來已經可以離開了,她卻一直陪同我,為我做法文翻譯。伊莎貝爾跟我說非常喜歡《霸王別姬》這個片子。我記得獲獎感言第一句話說完,阿佳妮給我翻譯后,全場就有掌聲。”
如果你認為陳凱歌的這段話,描述了一個做人非常周到妥帖的“好”人,一個情商超高的女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阿佳妮個性強烈,容易生氣做事沖動。在劇組,她經常會因為控制不了脾氣而中止拍攝,甚至退出劇組。2000年,演出舞臺劇《茶花女》時,她甚至插手劇本改編和導演屢次爭吵,成功地氣走了第一任導演。她還嫌戲服太重,要服裝師改,不能忍受把她的名字打成燈箱掛在劇場外面,以及因為不喜歡某個主持人就拒絕采訪……
1997年,阿佳妮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期間的橋段,留在了戛納歷史上那一長串被詬病的事例之列。比如占用留給戛納市長的包廂,要求所有評審會成員一大早起床和她一起吃早飯,還要求人家和她吃一樣的食物等等。
1983年,阿佳妮主演的影片《殺人的夏天》(讓·貝克導演)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她在開幕紅毯上以手袋擋住面部、拒絕讓記者拍照,惹怒了老記們。這一毫無情商的舉動引發了在場記者的怨氣,在電影發布會召開時,他們將攝影機圍成一圈擺在地上,然后背著阿佳妮站立,以此表達抗議。而后來有人問到阿佳妮的初衷,她表示只是想讓大家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本身而不是她的身上。
也許你要問,這樣的阿佳妮怎么會一次次得獎、始終是電影界的寵兒呢?答案是非常明顯的:業務能力太強,不得不服。文化程度不高的阿佳妮,一直會挑劇本,而且太會演戲,所以她的產量雖并不高,但卻幾乎沒有演過一部爛片。
因為她直來直去的性格,給合作對手和媒體留下了過去強勢的印象,但她某些時候的偏執,恰是她最可愛的地方。1997年,鞏俐作為評委會成員從戛納回國,盡管對這位主席的種種作為也有自己的議論,但她最后卻表示,那年的戛納她只交到一個好朋友,就是阿佳妮。話說回來,她對陳凱歌的無私幫助,也是因她對《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是真的喜歡。這與她一貫喜歡把注意力更多投注在作品上的堅持是一致的。
她也曾在感情失敗的時候口吐惡言,但當創傷平復之后,她卻比任何人都更能釋懷。被丹尼·戴·劉易斯劈腿后,有人曾問她,你覺得為愛受這么多苦值嗎?她的回答是:(這段感情)讓我學習了英文。愛不會讓人死,而是讓人渴望對自己了解得更多。
盡管兩次生子都沒能和孩子的父親走入婚姻的殿堂,盡管她一路走來情路都跌跌撞撞,但是阿佳妮絕對不會愿意讓自己成為那個愛情中的受害者,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形象。真實的阿佳妮比她在電影中扮演的復雜女性更為復雜,她有著更堅韌的生命力,她獨身,卻不孤獨。她說:“我過得很好,很愉快,生活充實,充滿激情,充滿好奇心。”這也許就是生活的真相。銀幕上的轟轟烈烈并不能指向永恒,正如伊莎貝爾·阿佳妮的法國前輩、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在《情人》一書中所言,“比起你年輕時的美麗容顏,我更愛你現在飽受摧殘的容顏”。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