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端節:延續文化傳統 推動文旅融合
“呦、呦、呦!”
夜色漸濃,小山村星光點點,悠長而有節奏的號子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間寂靜。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的水族村寨里,此刻家家戶戶賓客滿屋,大家圍坐一團,喝酒吃肉,迎接端節的到來。
三都縣聚居著全國六成以上的水族人口,是水族的大本營。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如同漢族的春節,過節時間按水歷來推算,大體在農歷八月至十月,全縣各片區分7個批次輪流過節,前后持續49天。
中和鎮是全縣水族群眾最集中的地方,這里的端節慶典也最為隆重。10月17日,這里的人們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新年。
祭先祖、慶豐收延續文化傳統
夜雨綿綿,直到天亮仍無停意,潮潤的空氣里夾雜著一絲寒意。早上9點左右,水族男女老少循著銅鼓聲,從四面八方涌入位于中和鎮三洞社區的端坡,參加這里舉行的端節慶祝活動。盡管天公不作美,但大家依然熱情高漲,雨衣雨傘遮不住他們身上的華美盛裝。
相傳水族先祖恩公為躲避戰亂和災荒,領著族人遷徙至現在的三都縣定居。他們憑借自己的勤勞智慧,在這里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文化。時至今日,水族依然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文字、歷法和習俗,其中水族端節、水族馬尾繡、水族剪紙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與感恩,水族人過端節時,總要舉行莊重的祭祖儀式。上午10點,伴隨著禮炮聲響,古角長號齊鳴,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端出用新米和鮮魚等當地食材制作的傳統美食,祭奠先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儀式馬虎不得,它蘊含著我們對先人的敬意,也鞭策著后人繼續艱苦奮斗!睘榱俗畲蟪潭冗原傳統儀式,供職于三都縣水族文化研究所的民俗專家石國勐,特意走訪了多位老族人,從他們的記憶中挖掘儀式程序和祭詞內容,并親自主持祭祖儀式,讓民族的血脈精神更好地延續。
“年,谷熟也!惫潘畾v將一年分為冬夏兩季,年終歲首正是稻黃谷熟的秋收時節,因此端節也有慶賀豐收、聚親會友的內涵。端節期間,各個村寨都一片繁忙。男人們殺豬宰鴨、開塘捉魚,女人們磨豆腐、釀米酒,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足夠的酒菜,款待前來吃年酒的親朋好友。過端酒席上,“魚包韭菜”這道特色菜必不可少。其味道酸辣鮮美,魚肉細膩滑嫩,魚骨酥脆清香,爛而不糜,香而不濁。“祖先們采集了9種草藥和魚一起制成藥材,幫助族人治好了各種病痛,后來藥方失傳,后人就用韭菜代替9種草藥做成這道菜。”從小就跟著母親學做魚包韭菜,水族姑娘石銀春對它的由來如數家珍。
在水族人看來,家里客人越多表示人氣越旺。特別是在端節當天清晨,主人要早早起床敲擊銅鼓迎接四方賓客,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進門就是客。熱情好客的水家人,敲響銅鼓或長鼓,唱起優美的水歌,對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歡迎。
看賽馬、唱水歌傳承風俗技藝
午飯后,雨勢有所減弱。村里人顧不上休息,成群結隊來到端坡附近的賽馬場看臺上,等待著最激動人心的端節賽馬開場。
自古以來,水族人都生活在大山深處,道路崎嶇難行,交通極為不便,出行和運輸主要依靠馬匹來完成。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水族人養成了愛馬、養馬、用馬的習慣。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端節賽馬的風俗。
33歲的潘祖明從15歲就開始賽馬,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騎手,他一直想擁有自己的愛馬。兩年前,他一咬牙買了兩匹小馬駒,一匹高大的外地馬和一匹相對矮小的本地馬。如今馬兒都已長大,潘祖明決定要試試它們的本事。
下午2點,賽馬場舉行開道儀式,周邊看臺上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此次共有59匹馬參賽,按馬的身高共分為3個組,騎手只要跑進小組前六名,就能獲得一筆680元到6180元不等的獎金。端節賽馬一般不配馬鞍和腳套,對騎手著裝也無要求,不少參賽者穿著民族服裝或雨衣就直接上場。有的馬一路奔馳、遙遙領先,有的馬半路鬧脾氣掉頭往回跑,有的馬沖出賽道逃離現場……不管跑得快還是跑得慢,只要有賽馬從眼前經過,觀眾們都會歡呼加油。
最終,潘祖明的兩匹馬都跑進了小組前六名,他因此獲得了5000多元獎勵。“無賽馬不過端,祖祖輩輩都是這樣,要的就是一種節日氛圍!迸俗婷魈寡,成績和獎金并不重要,能為過新年增添歡樂,這才是賽馬真正值得高興的地方。
如果覺得賽馬太驚險刺激,也可以回到端坡來點文藝的。對水族人而言,唱水歌是很重要的技能,特別是未婚青年如果能在節日里驚艷亮嗓,說不準在現場就會找到意中人。此外,對唱水歌也是當地群眾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
在端坡中央的大舞臺上,男女群眾組成兩個陣容,隔著數米相向而坐。一方用歌聲發問,歌詞、聲調隨編隨唱。歌聲罷,另一方要迅速應答,考驗唱功更考驗應變能力!昂寐,跟聽戲一樣,讓人上癮呢!迸_下有觀眾聽到精彩之處,不禁拍手叫好。
守住根、敞開門推動文旅融合
端坡現場,手機信號時斷時續;鄉間公路上,各地牌照的小汽車排起長隊……端節當天,盡管不是周末,還下著小雨,但仍有近8萬外地游客涌入中和鎮,與全鎮總人口數不相上下。而在3年前,這里的端節可沒有如此吸引力。
2017年以來,三都縣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累計投入近4000萬元,在三洞社區建起一座占地上千畝的水族端坡文化園,將原先分散在各村寨的慶;顒,統一搬到這里集中舉行,并完善了賽馬場、停車場等配套設施。
“讓端節對更多人開放,改變‘自娛自樂’的狀態,短時間內就把人氣提上來了!敝泻玩傛傞L周鳳乾說,但鎮里距三都縣城不到30公里,許多人開車過來參加完儀式便回城,對鎮里的旅游消費拉動有限。周鳳乾心里清楚,只吸引人來看熱鬧還不夠,要做活端節旅游這篇文章,還得從游客體驗上下功夫。
去年,中和鎮首次嘗試市場化辦端節,在祭祖、賽馬等傳統活動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非遺手工藝品展銷、百名繡娘馬尾繡技藝表演等環節,帶動了特色旅游商品、農特產品等消費,實現旅游總收入1200多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旅行社的對接下,有2000多名游客走進了村民家中體驗水族家宴,為老鄉們帶來了10萬余元收入。
今年,鎮子繼續沿用市場化辦節的方式,除了培育當天的旅游消費熱點外,中和鎮也在“放長線”!耙姹P活水族文化資源,讓游客多留幾天。”周鳳乾介紹,鎮里已經建造了水族馬尾繡一條街,并將部分傳統民居改造為客棧,培育兼具旅游觀光、休閑養生與文化熏陶的多元化旅游方式。
現在的端節與過去比內容更加豐富,在節日經濟的推動下,端節演變為集文化意義、經濟效益等為一體的民族節日。“離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端節經濟就是空中樓閣!笔瘒卤硎,群眾參與是最好的保護,讓越來越多人過上甚至愛上端節,才能留住水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