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網會客廳】李后強:成渝雙城經濟圈是西部“功能軸”和“發動機”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6日訊(記者 陳淋)1月3日下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是首次出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回顧過去,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后強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世界為數不多的“雙核型橢圓城市群”之一,具有成為中國“第四極”的潛力,是西部“功能軸”和“發動機”。
他談到,從四川來看,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四川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五區協同”發展新格局,做強“一干”的重中之重。唱好成渝“雙城記”,要推動兩地之間產生良好化學反應,形成“化學鍵”(共價鍵、配位鍵,利益紐帶),發生要素(電子)轉移和結構重組,產生新的物質(合作區、合作項目)。
那么,具體應當如何唱好成渝“雙城記”呢?
李后強建議,一是帶動核心城市高密度發展,把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的經濟體量做到足夠大,讓產業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優化,通過其“溢出效應”輻射帶動下一等級城市發展,引導其他城市發揮磁場效應吸引信息流、發揮洼地效應吸引資金流、發揮抱團效應吸引項目流、發揮燈塔效應吸引人才流、發揮聚變效應吸引知識流,有效解決“燈下黑”和虹吸效應問題。
二是推動產業分工垂直化發展,站到全局的角度明確成渝地區各城市的分工,使它們從研發、設計、零部件生產、加工裝配、物流配送、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中,選擇某些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確定各自分工,從而避免產業同構和同質競爭。
三是驅動城市功能大關聯發展,破除阻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各城市協作的不合理制度,構建城鎮、交通、能源、產業、教育、社保等領域的合作機制,實現統一規劃、共訂標準、無縫銜接和共建共享。
根據媒體梳理的成渝合作大事記,自2011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以來,成渝這兩顆西部明珠一直以來都保持密切合作關系。
2015年5月21日,重慶和四川簽署《關于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決定將推動交通、信息和市場三個“一體化”。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營,這是連接成渝的第一條高鐵。
2016年5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賦予成渝兩地的發展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
2018年6月6日至7日,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其間,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
2019年7月9日至1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來川考察,雙方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