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生態紀錄片10日開播 雪域高原上繪《天空唐卡》
由天津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團隊“泊客中國”策劃制作的8集紀錄片《天空唐卡》,將于1月10日起在天津衛視開播。
“以青藏高原的猛禽兀鷲為記錄視角,展現過去十年間三江源地區自然生態的全面保護所取得的進展,塑造一幅生命、生態、生性合一的高原眾生畫卷。”節目制片人尹暢告訴記者,《天空唐卡》表現的是三江源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三江源地區對中國、對人類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歷時四年繪制高原版圖
尹暢全程參與項目的籌備與內容拍攝。她告訴記者,拍攝《天空唐卡》歷時四年,片子的核心就是扎西桑俄(鳥喇嘛)這個人物。說到和扎西桑俄的緣分,尹暢說:“我們和扎西是患難之交,時間還要追溯到2014年玉樹地震。當時我們在那里拍攝一部有關震后環保水源的紀錄片,看到扎西在震后破敗不堪、臟亂差的環境里面,在每一棵樹上寫下藏文的水字,因為他知道藏區人民只要看到這個‘水’字,就不會往水里扔垃圾、污染水源了,哪怕是在當時震后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之后,在2014年拍《大香格里拉》時,我們就專門拍了一集《鳥喇嘛》,這一次的合作也成為拍攝《天空唐卡》的序曲。《鳥喇嘛》的故事專注在扎西的家鄉年保玉則,而《天空唐卡》的故事則遍布整個青藏高原,這是扎西在研究視野方面的擴展,也是我們在創作格局上的提升。”
從2014年5月至2017年,《天空唐卡》攝制組的足跡遍及青海、四川、甘肅、西藏四個省區,所到最高處海拔近6000米,車行里程超過一萬公里,足跡遍及三江源保護區、可可西里保護區和羌塘保護區等幾大高原頂端生態圈。先后探尋了長江、黃河、黑河、岷江、大渡河等重要水系的源頭,串聯起高原猛禽在青藏高原豐富密集的監測點,在中國西部版圖上展開了一幅縱橫其間的水系、山脈和民族文化生態立體交織的生態文明高原版圖。
猛禽視角展現天人合一
在拍攝過程中,攝制團隊遭遇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尹暢告訴記者,在高原地區拍攝自然類選題的紀錄片,又是以猛禽的視角觀測人與自然,可謂難上加難,既有身體極限的挑戰,也有惡劣天氣的阻撓,還有未知的探索和考驗。“如果說險途,可能太多了,比如被司機們稱作‘地獄之路’的318國道雀兒山段,山澗幾公里就有一輛翻下山谷的墜崖車。比如探訪沱沱河源區班德湖地區,那里完全沒有公路,我們在長江源區的冰面上,在能見度不足兩米的暴風雪中行車”。
最難忘的是這個片子的主角高山兀鷲的雛鳥。“在海拔4000多米的峭壁上,我們團隊守候了近半年的時間,從一枚鳥蛋到雛鳥破殼而出,展開翅膀。這其中所經歷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難忘,都為之動情。”尹暢表示,生生不息是《天空唐卡》的拍攝初衷,“其實我們這部紀錄片并不是那種說教式的,而是為了引發觀眾的自省和反思。我們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展現,讓觀眾看到、聽到、知道,知道我們雖然與三江源地區相距遙遠,但是身體里流淌的每一個水分子都不離開那里的饋贈。”
本報記者 高爽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