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防范金融風險 央行的目的不是“收緊”
熱點聚焦
防范金融風險并不意味金融的“收緊”,金融開放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路徑之一。
6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8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簡稱《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經濟運行保持強勁韌性。《報告》以數據作為支持,說明了金融市場運行穩中有進、市場改革與創新持續深入的特點,同時對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在2018年的基本發展情況作出簡要闡述,指出在2019年將繼續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金融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在進入新千年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球金融聯系愈發緊密,金融產品更加豐富,中國金融體系也不斷完善。不過,伴隨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監管不完善、市場波動性增強等問題開始顯現,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因此被放在國內金融工作的重要位置。
與之前所提及的“去杠桿”有所不同的是,《報告》強調的重點是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本源,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關鍵。金融市場的脫虛向實,有助于降低市場風險。
站在產業角度,金融服務實體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方面,需要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新興產業和制造業結構調整轉型的金融服務與支持。在黨的十八大中曾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結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科技創新都將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高新技術企業、新興產業是中國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體現,其發展也將有助于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幫助中國制造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加大金融對這些企業和產業的服務支持,也是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在方式方法上,政策上的支持自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還是利用資本市場,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科創板的正式開板,也將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各項金融支持。民營與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17年底民營企業對GDP的貢獻就已超六成。但是,不少民營和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卻得不到滿足,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成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中較為薄弱的一環。與大型國有企業相比,部分民營和小微企業深入地方與農村,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推進民營與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降低經營成本,將有助于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對中國增強金融市場活力具有重大意義。
《報告》還提到,要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地擴大金融開放。由此可見,防范金融風險并不意味金融的“收緊”,金融開放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路徑之一。擴大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推進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與發展,優質外資進入后帶來的先進經營理念與管理經驗,會幫助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同時,對外開放不僅會引進活水,也會過濾污水,優秀外資的存在將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形成“鲇魚效應”,促進市場競爭常態化,讓優質的企業在競爭中成長壯大,資質較差的則被淘汰,從而達到優化金融結構、降低金融風險的目的。
另外,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一體化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也將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金融服務支持舉措的深入展開,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與競爭力,為推進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