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下半場:尋找夜間消費新動力
夜間經濟,被越來越多的城市重視,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持,而不少業內人士也將夜間經濟的發展稱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下半場。
“城市消費已經從過去對空間的延展,變化為對時間的延展,其目的是刺激消費,擴大內需,而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地方政府的城市運營能力。”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鄧耀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即把夜間經濟看作是一種產業模式,由政府管理變為政府提供服務”。
依靠時間延展刺激消費
如果將早期地方政府出臺的發展“夜市經濟”的政策,與目前的“夜間經濟”政策相比,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地方政府開始從注重燈光經濟、美食經濟、購物經濟向旅游、文化、展覽、演出等多元化夜間消費市場過渡。
對此,中國文化和旅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鄒統釬認為,夜間經濟在我國的發展自1990年初起步,經歷了延長營業時間階段、多業態的粗放經營階段和集約化經營階段。
以成都為例,目前該城市在2019年新推出了六大夜間主體場景,即“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希望通過全業態的經濟模式,構建完整的夜游生態圈。
一項數據是,截至2019年6月底,成都市推出的“夜游錦江”項目,在兩個月時間內,便有2000多人登船欣賞成都夜景。
對此,鄧耀華認為,夜間經濟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進一步講,如果對目前夜間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進行分類,則第一類為全國及區域中心城市,其特征為經濟總量高、人口總量接近或突破1000萬,“這些城市的關鍵屬性是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消費者渴望獲得更多的消費場景”。
第二類則為旅游熱點城市,或建立在旅游景區周邊的城市,“這些城市為外來游客大量聚集,自身有較為強烈的消費意愿”。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地方政府開始主動出臺政策,培育和營造夜間消費的城市依然為第一類。其中的因素,鄧耀華認為“一種新的消費場景的產生,或來自對空間的延展,或對時間的延展”。
具體而言,空間的延展代表城市中可提供消費的場所持續增長。如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已達256家,較2017年增加了31家,其中,商場商業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從2017年的53家增長至63家。而成都市的“核心商圈”依然集中于市中心的同時,在城市新開發區域,則在近兩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次級商圈”。
“但空間延展到一定階段是有邊界的,城市不可能無限擴張。”鄧耀華說,“因此這些城市轉而從時間維度去挖掘潛在的消費力,即以營業時間的延長,去換取更多的客流量,這是夜間經濟開始發展的客觀因素。“
但夜間經濟的發展,是否有地理邊界限制?24小時便利店的數量或可以反映目前夜間經濟活躍度的分布。
今年5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了《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該報告稱,由于中國南北跨度較大,受氣候、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24小時營業便利店的區域性特點較為明顯,南北方24小時便利店比例存在明顯差異。南方地區城市的24小時便利店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地區。
如在“24小時便利店占比”的統計中,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以華南城市為主,僅上海和合肥為華東城市,而華北城市無一上榜。
“氣候因素確實是影響夜間經濟活躍度的關鍵。”鄧耀華說,“即發展夜間經濟所需要重視的出行便利化和體驗舒適度。”
而鄒統釬的研究發現,在夜間經濟消費上,我國城市居民消費夜間強于白天,東部遠強于西部。夜間經濟消費存在“胡煥庸線”,東西差異明顯,夜間消費絕大多數集中在哈爾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